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中國古代詩歌容易欣賞,而現代詩歌就很難理解?

為什麽中國古代詩歌容易欣賞,而現代詩歌就很難理解?

中國古典詩歌,歷史悠久,形式多樣。而現代詩歌雖然歷史不長,但流派紛呈。所以不能壹概而論。

但可以這樣說,中國古典詩歌大多有規律可循,而現代詩並無法則可索,故出現了古典詩歌容易欣賞,現代詩難以理解之感。

詩歌是形象的語言,組成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象。在這基本單位上,古詩和現代詩就有著極大的差別。

古詩的意象具有客觀性和統壹性,其投影到人們心智中的影像是基本固定的,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1、楚辭《招隱土》:“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2、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

3、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4、崔顥《七律.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5、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6、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我們從以上的句子中可以看到,“芳草”此壹意象,由古至今,在古典詩歌中,都是壹個投影出“別恨”的意象。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弄懂了詩詞的意象,就基本能讀懂了古詩。但要弄懂古典詩歌的整個意象體系,也絕非易事,即使當下很多“專家”所寫的詩詞釋本,也未必就懂,有很大壹部分,都是將“意象”作“詞匯”釋義的,即使如上述“芳草”這麽簡單常用的意象,也會出現這種情況,舉個例:

蘇軾《蝶戀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句詞中,不論“柳”和“芳草”都是離別的意象,而“天涯”壹句就是化自上述例中第五的李煜句。但在當下的詞釋本中,仍有大半是遊離了原意的,可見要真正掌握古詩意象,讀懂古詩也並非易事。

再說現代詩的意象,現代詩講究主觀感受,其意象亦帶有很強主觀性。仍以“芳草”為例,現代詩人不受古典詩歌中意象體系的約束,其投影到作者心智中的感受是什麽,其就是什麽,所以芳草,可以用來贊美母親,也可以用來歌頌愛情。甚至同壹個作者,可以今日用芳草來代表文章,明天用芳草來象征友情。

所以,現代詩的意象,是不成體系的,也是沒有規律可循的。甚至同樣是自由詩創作者,也未必知道對方要用此意象影射什麽、象征什麽,讀者覺得很難理解也就再正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