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壹,位於陜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 120 公裏。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壹山”之稱。
華山是由壹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巖體構成的,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峰”。還有雲臺、玉女二峰相輔於側, 36 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系。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壹,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也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余篇,摩巖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壹時蔚為大觀。而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有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沈香劈山救母”、“吹蕭引鳳”等。 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壹。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峰 ( 亦稱朝陽峰 ) ,朝陽臺為最佳地點。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 210 余處,有淩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主要景點:東峰-西峰-南峰-北峰-中峰-玉泉院
東峰 海拔2090米,是華山主峰之壹,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壹平臺,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臺,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
東峰由壹主三仆由個峰頭組成,朝陽臺所在的峰頭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樓峰居東,博臺偏南,賓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壹個組成部分。今人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亦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
東峰頂生滿巨檜喬松,濃蔭蔽日,環境非常清幽。遊人自松林間穿行,上有團才綠蔭,如傘如蓋,耳畔陣陣松濤,如吟如詠,頓覺心曠神怡,超然物外。明書畫家王履在《東峰記》中談他的體會說:高大的檜松蔭蔽峰頂,樹下石徑清爽幽靜,風穿林間,松濤湧動更添壹段音樂般的韻致,其節律,此起彼伏,好象吹彈絲竹,敲擊金石,多麽美妙啊。
西峰海拔2082米,華山主峰之壹,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 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永》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遊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雲作臺”句,也當指此石。
西峰為壹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
西峰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舍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尤為沈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布,工草隸篆,琳瑯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場將軍親筆題辭。塔下巖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
南峰海拔2160.5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嶽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鬥可摘。舉目環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雲的神奇情趣。
北峰海拔1614米,為華山主峰之壹,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雲臺,因此又名雲臺峰。唐李白《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詩曾寫到:“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臺。”
中峰居東、西、南三峰中央,是依附在東峰西側的壹座小峰,古時曾把它算作東峰的壹部分,今人將它列為華山主峰之壹。峰上林木蔥蘢,環境清幽,奇花異草多不知名,遊人穿行其中,香me禁袖。峰頭有道舍名玉女祠,傳說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稱為玉女峰。
玉泉院是我國北方壹座人名的全真道觀,也是中國道教活動主要場所之壹,建於宋神宗皇佑年間,也就是1049--1051年,是道士賈得升為師傅陳摶所建。幾經破壞,幾經修繕,到了明清才有現在這個規模,名希夷祠,因宋太祖賜陳摶s號“希夷先生”得名,後改名玉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