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千朵金蓮花照壹夜——中秋古詩賞析之二

千朵金蓮花照壹夜——中秋古詩賞析之二

萬朵金蓮花,徹夜閃耀。

——中秋節古詩賞析(下)

王傳學

宋代詠中秋的詩少了鬼節的恐怖,多了節日的喜慶。

北宋詩人範仲淹在中秋之夜寫下百花爭艷,可見賞月之雅;

南陽太守瘋了,

中秋節前賞月。

在百花洲,晚上忘了回。

綠道寂靜而平坦。

天堂學會在藍色的大海裏吐珍珠,

寒光射寶,星稀。

看著西樓下的世界,

冉瑩正在清洗玉壺。

炎熱總是不可避免的,

今夜人生涼是天意嗎?

壹支笛子吹奏了萬裏雲,

主持人唱著唱著就醉了。

客人們喝醉了,為我跳舞唱歌,

沃格爾跳舞像犯罪現場調查。

範仲淹(公元989-1052)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歷任興化縣令、秘閣學堂總管、周琛法官、蘇州知府等。,因出言不遜屢遭詬病。康定元年(1040),與韓琦* * *,共同擔任陜西副使,安撫招兵,采取“長期屯田”政策,鞏固西北邊防。李青三年(1043),參政議政,推出“慶歷新政”。不久,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北京,了解到了漳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範仲淹政治成就突出,文學成就突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誌士的氣節,對後世影響深遠。有壹批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範文正官方文件。

範仲淹知道鄧州是在李青六年。百花洲位於鄧州古城東南角。範仲淹在認識鄧期間所寫的許多詩中,多次贊美百花洲:“南陽有絕勝,百花洲城下”(《藍秀亭詩》),“百花洲夜忘歸,綠樹無聲順”(《中秋夜百花》)。

詩人知道當時鄧州屬南陽管轄,所以自稱南陽知府。在世人眼中,詩人看似“清狂”,實則中原之夜賞月,夜遊百花洲。在百花洲,綠道默默受光潤滑。上帝也學會了生產珍珠像藍色的大海,吐出壹顆,它冰冷的光輝讓星星暗淡。再往樓下看,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月光下,仿佛壹塊水晶在玉壺裏。詩人描寫了月下的美景,突出了“賞月”時的愉悅心情。

接下來寫賞月後的盛宴。總有人說,夏天熱是不可避免的。今晚,上帝特別保佑。太酷了,讓我們盡情享受,不辜負這美好的時刻。主持人放聲歌唱,響亮的笛聲吹散萬裏的烏雲;客人們喝醉了,隨著主人的歌起舞。詩人感嘆:不跳舞不唱歌,老得快。

詩人寫中秋賞月,賞月後宴飲,歌舞,嘆息,表現了詩人哲學的人生態度。

重看北宋詩人韓琦的《姬友中苑》:

麻煩蒸壹下人民幣,

於侵人與尚賢煥。

病塞不能沖酒堰,

氣體終於從蘭花中湧出。

陳水扁的沙發會懶,

淩風有危險,有麻煩了。

當我聽說谷物太長時,

太陽在西邊,太陽在西邊。

韓琦(公元1008-1075)本名赤圭。北宋的政治家和名將。直學士李叔密,陜西策安撫使助理,陜西四路策安撫招使。與範仲淹* * *保衛西夏,壹時名聲大噪,被稱為“韓範”。嘉祐元年(1056),任唐朝使臣;三年,拜同書門平章。英宗繼位,拜右仆,射之,封魏國公。神立,崇俗而服中,知香洲,知大明府。著有《安陽集》五十卷。《全宋詞》記載了四首詞。

本來盼著中秋節,以為會涼快點,可天氣還是那麽熱,生病的詩人還是難受。我不能喝酒,因為我生病了。懶得看書,下樓也費勁不過,日落前滿天的彩霞,讓我蒼老的眼睛明亮了起來,可以暫時安慰生病的人。

詩人節生病,心情不好,秋冬夏天很熱,更是雪上加霜。然而,滿天的晚霞讓詩人心情舒暢。

宋代詩人趙鼎寫下了“醉美在春節”這首詩來表達節日的興趣:

每年,人們都很高興聚在壹起,

好在詩有酒相伴。

莫道馮諼只捕魚,

也與世俗之夜不眠不休。

趙鼎(公元1085-1147),壹個字符鎮,被命名為全巨石。反金成名。高宗即位,除了外交部的權利。建言三年(公元1129),拜於。四年,他簽署樞密院,並分拆出周誌堅和洪州。在紹興的那幾年,我們見過幾次面。後來因為和秦檜意見不合,我們分手了,了解了全州。求流放興化軍,轉戰漳州、潮州安置。然後動了濟陽軍。在濟陽三年後,知道秦檜會自殺,就給自己寫信:“乘簸箕尾,歸蒼天,使山河壯。”六十三歲沒吃東西就死了。忠誠令人肅然起敬,讓人敬佩。孝順忠厚淳樸。趙鼎擅長寫作、詩歌和詞。文章大多簡潔流暢,很“自然”(《宋史傳》)。《鐘文集》10卷,《德泉居士詞》壹卷,詩歌45首。

又到了中秋節,每個人都期待著在滿月的那壹天家人團聚。在詩人看來,中秋節是壹個節日有兩個原因:壹是可以幫助詩歌;第二,可以促進酒精消費。別管鬼神之事,來釣魚,等天亮。

似乎在宋代人們的心目中,中秋節就包含了團圓的意義。少壹些“貓膩”,多壹些生活樂趣。

南宋詩人許的《鐘原》,抒發了節日裏的思鄉之情;

時至今日,每個節日依然是壹個陌生的地方。

禪和禪是分座位的,翟青就像壹個大廳。

江茶浮於水,野菜香滿山。

忽然想起三朵秋菊,誰鋤小荒。

義人許在統治時期曾在臨安做過小官,退休後將自己的臥房命名為諸所。有《朱索隱稿》。

節日來了,詩人回不了家,依然生活在異鄉。詩人壹個人在佛堂裏煮茶燒菜,看著河水茶色浮在水面,品嘗著山香野菜,卻也心安理得。但是壹想到秋天和盛開的菊花,誰能幫忙鋤掉我家小路上的雜草呢?鄉愁越來越濃。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中秋節在宋人的觀念中並沒有那麽可怕。它不僅是壹個鬼節,也是壹個思鄉的節日。

中秋節時,已經是初秋了,所以天氣應該會變冷。但是有時候秋天和夏天還是很熱。南宋詩人楊萬裏寫《元中早起》難寫元中之熱:

如果妳想透過涼涼問宋萬,

宋萬抱怨說,因為他自己的熱,沒有風。

清晨和秋天的炎熱壹直是這樣的,

那就更夕陽和日本了。

中秋那天早上,詩人覺得天氣略冷,就去森林裏看看涼不涼,可是松樹本身說,如果風不來,我們就太熱了。早上秋熱還這麽熱,中午下午就更不用說了。

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借松樹來抱怨炎熱,突出了秋冬兩季的酷熱。

中秋節的炎熱天氣在楊萬裏的另壹首詩《中秋正午》中表現得更為生動:

雨後,陽光依然如煮。

下午亭子不肯動了。

蜜蜂穿過沒有花也沒有食物的道路,

螞蟻帶著水走,阻止它回到老師身邊。

今天的道教是中元節,

天氣太早的時候。

天氣冷的時候育嬰室還是熱的。

燒香坐讀唐詩。

壹場雨過後,太陽依然炙熱,像是在生火蒸飯。好在中午時分,樹蔭移動緩慢,給人壹片陰涼。暴風雨過後,花草樹木被毀,切斷了蜜蜂的食物;水流來了,堵住了螞蟻回家的路。詩人嘆道:早上他說今天是中秋節,天氣要轉冷了。沒想到半天就太熱了。小花園裏乘涼還熱,不如在家燒香,坐著讀唐詩。

元中期的酷暑讓詩人苦不堪言,不得不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南宋詩人王在《元日雨》中,對雨充滿了喜悅之情:

秋日驕陽似火,雨洗元。

我祝賀苗素儀,我慶幸自己厭倦了酷暑。

德行知天地大,功德鬼神造。

我願做老農園,耕讀故鄉。

王(公元1112-1171)被命名為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34歲入太學。由於當時南宋政治腐敗,奸臣秦檜獨斷專行,科場黑暗,屢試不爽。直到他46歲,秦檜去世後,他贏得了最高獎項。後來因為主張抗戰,推薦愛國老兵張軍、劉琨,被和平派拒絕,離開北京回國。孝宗即位後,移國子商,居舍人,任謀士。他試圖通過談判實現和平,並以叛國和錯誤國家等八項主要罪名解雇了領主代表兼王朝總理石昊。詩歌是充滿才華的,眼前的壹切風景往往都被做成詩,其中大部分是熱愛和關心人民、蘊含教育的作品。他是《王梅溪文集》的作者。

好雨季節,中秋節,壹場大雨,讓火熱的秋日陽光冷卻下來,讓枯萎的幼苗起死回生,悶熱的人們也感到神清氣爽。當然,這是由於天地善生之德。首先要感謝上帝,然後是大地,最後是所有的鬼神。最後,詩人說:我還是想做壹個老農,在家鄉種地,養活自己。

宋代詩人宋伯仁在《廟堂蘭盆會有壹聲嘆息》中感嘆祭祖沒有誠意:

欣欣開始認出她祖先的名字,

梵高丁咚月兒更。

紙錢處處香寒,

不是真的哭過兩三次。

宋伯仁,本名雪雁,擅畫梅花,作梅花喜神譜,然後用詩。他自稱,每次花開,他都在竹籬茅屋間徘徊,滿身冰霜,肩頭冰涼,他試著玩弄低海拔的梅花,他上下翻滾,從頭到尾,數以百計的人影,各有各的形狀。龔氏的詩集有《雪巖吟草》、《讀集》、《閆妍天齋筆記》、《梅花喜神序》等。

到了中秋節,人們興沖沖地來到廟裏認祖列宗,和尚打木魚是二更。地上的紙錢還沒燒完,香也涼了。哭的人都不是真的哭。

詩人悲嘆人們祭祖只是形式上的,沒有誠意。

元代詩人仇遠的《中原》反映了中原的風俗:

初秋,望夜時,平初帶斜。

暑能昏月,砧音不離雲。

花燈浮白水,老婦吟誦碑文。

說起中秋節,儒家書籍少之又少。

仇遠是宋末元初的壹位詩人。他生性儒雅,喜歡遊歷名山大川,常常以詩寄情。宋末以詩名,與當時文學家白薇並稱“秋白”。他生於亂世,詩中不時流露出對國家興亡、人事變遷的感嘆。仇遠的詞風與北宋周邦彥、南宋姜夔的詞風相似。《金元集》共六卷,均為溧陽官員所作,傳世作品包括七言律詩卷。

初秋七月,陽光明媚,大地彌漫著夕陽的余暉。暑熱能把月色調暗,鐵砧敲打衣服的聲音從雲外傳來。潔白的水面上漂浮著艷麗的蓮花燈籠,老和尚大聲念著碑文。人們都在談論中秋節,可惜儒家書籍裏沒有記載。

詩中反映了宋末元初的中秋習俗,遺憾儒家典籍中沒有記載中秋節。

明代詩人王艷紅在《蘭盆道場是事》中感嘆逝者已逝:

兩個月,三場葬禮,沒有哭泣,

這些鵝穿著雪衣。

紅燈籠穿過數千盞燈,

每根竹子壹根桿子。

幾個老房子都很夢幻,

壹個新的幽靈徘徊了壹會兒。

他可能不再認識對方,

但不難意識到,沒有生命。

王艷紅(1593 ~ 1642),明末詩人,金壇人,官廳縣人。他是壹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通曉古代,擅長詩歌和書法。他的兩部詩集《疑雨》《疑雲》包含1372首詩,104字,充滿了浪漫、癡情、惋惜、懷舊、傷感的文字。

詩的意思是:兩個月三個葬禮讓人落淚,雪白的衣裳排列得像鵝。成千上萬盞紅燈漂浮在河面上照亮回家的路,竹竿上的白葉迎風飄揚引路。幾個老墳裏的死人都成了夢裏的影子,壹簇簇新鬼還在身邊揮之不去。這些死去的人,來世可能無法再次相認,但意識到沒有來世並不困難。

詩人在玉蘭盆地道場看師父修行,感嘆逝者已去,生者痛苦,生死分離,難再見。

明代詩人朱寫的《中原日齋中作》,以壹個悲涼的場景襯托了悲涼;

陶枕,單屏障屏,

空齋獨自躺在雨中。

輞川曾經是壹座寺廟,

《民史新邀》寫得好。

窗竹做秋寂寞歷,

玉蘭乞食信落。

妳要逃避禪宗好幾年,

我不想在漫長的壹天後醒來。

朱,,字天價,號射陂。歷官九江知府。他學識淵博,以文章聞名。《山亭集》共三十三卷,《四庫穆宗》存世。

中秋將至,秋雨若隱若現。詩人獨自躺在空蕩蕩的房間裏,壹個陶制的枕頭和壹個素色的屏風作為屏障。詩人準備把輞川故居捐給壹座寺廟,就像民間歷史學家剛剛邀請他寫經書壹樣。向窗外望去,秋雨中搖曳的竹子,更讓人感到寂寞;玉蘭節討飯的都是遊魂。這壹年我應該擺脫禪宗的束縛,但我希望我不會很久都醒著。

這首詩以景物烘托感情,給人壹種悲涼的感覺,符合中元節的節日習俗。

明代詩人邊貢在元中期寫下了他對月亮的愛:

坐愛不如下樓。

不是因為閏月,今晚是中秋節。

詩是:因為愛明月,所以清光好,更深才下樓。如果不是閏月,今晚就是中秋節了。詩清新流暢,表現了詩人對元月中期的喜愛。

清代雍正帝的《登中原獅嶺有感》寫了他爬山時的所見所感:

傍晚爬獅子嶺,隨處可見雲霧繚繞。

樹葉落在薄薄的懸崖樹上,雨水回蕩在溪流和泉水上。

歲月換臉,秋色舊山河。

節必有賞,天圓月圓。

詩人夜裏爬上獅子嶺,環顧四周,看到半山腰飄著壹片幹凈的雲。懸崖上的樹葉看起來很薄,大雨過後春天的聲音更大了。人的面容隨著歲月而變化,秋天的來臨讓山川顯得蒼老。這個時候,節日就應該回報自然,這個時候,天上就掛滿了月亮。

這首詩描述了我爬到山頂時的所見所感。風景很有特色,感情很符合季節。是中原攀巖的傑作。

清代乾隆皇帝所作的元中期河燈,展現了河燈的輝煌:

宇泰程波的鏡面是平的,

美景無止境。

秋天的湖水繁星點點,涵洞清冷。

萬朵金蓮花,徹夜明。

海鷗被海浪沖擊得眼花繚亂,

隨風貼蘆葦輕。

為什麽劃船要用銀蠟燭?

上下花房映月輝。

河燈之湖平如鏡,無邊風光將在這壹夜誕生。河燈如繁星滿天,映著秋天的冷湖,像萬朵金蓮花,徹夜照亮湖面。光影隨波漂流炫鷗,風中沾蘆葦更輕。

在河裏劃船時,沒有必要點銀蠟燭。水面上下的溫室把月光反射得更加明亮。

詩人視野開闊,想象力豐富。他把中秋節的燈籠寫得華麗而優美,很有時代感。

清代詩人王開泰寫了元代中期的風俗變遷。

道場普渡鬼,

最初的蘭花有古老的含義。

但我怪紅紙條粘在門上。

肉山酒海慶中原。

王開泰(公元1823-1875),字敦民,號、,布園主人。歷任浙江省省長、浙江省按察使。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遷粵,七年為福建巡撫。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穿越臺灣,處理臺灣省事務。著有《知知略》、《知捐贈集》、《歸元歌詠集》、《海上合唱集》、《嶺南集》、《三山同步集》、《新刻詩集》、《李炎》、《臺省雜詠》等。

法師是傳播鬼神的道場,原蘭盆的古意至今猶存。奇怪的是,現在人們在門上貼紅紙條,用肉、山、酒的海洋來慶祝中秋節。

詩人很不解如今人們用肉山酒海來慶祝這個悲傷的節日,這也從側面說明中秋節的習俗發展至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清代詩人龐龍寫的《長安雜竹枝》,再現了美麗的風景和中元節點燈的習俗;

樹很涼,霜很清,

在壹月中旬的第壹天,慶祝第九個節日。

孩子們競相清洗荷葉,

萬朵銀花散落火城。

龐谷(公元1657-1725)被封為雪芽。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被國子監授予檢討,參與編纂《明史》。後歷任內閣秘書、工業部水司司長袁外郎、住房部廣西秘書郎中等職。後來調任建寧知府。作品和詩歌口若懸河,擅長小行。辭建寧知府歸李後,在家閉門學詩,著有《琮碧山房集》八卷、《琮碧山房集》四十八卷。

詩人們模仿竹枝(即民歌),寫出他們在長安歡度中秋節的感受。

仲秋時節,樹涼了,霜清了,天上壹輪明月,把大地照得通透。孩子們爭著在荷葉上放燈,上萬朵銀花散落在湖面上,像壹座火城。再現了中秋節美麗的風景和照明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