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壹哀,裏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幾經波折,杜甫終於謀得壹個小到不能再小官職,類似於弼馬溫,負責管理倉庫和馬匹。
當他假期去探望遠在奉先的妻兒時,壹進門便聽到嚎啕大哭,才知道小兒子被餓死了。
悲莫悲兮生別離,人生的最痛莫過於親人的離開,但杜甫把失去兒子的悲痛,化作寫作的力量,在詩歌中揭露社會的黑暗,換取更多家庭的的團圓。
董卿說:同情心最彌足珍貴的地方,是可以讓我們始終對傷害持有戒備。
我們知道痛苦是什麽,從而努力避免別人再經受同樣的痛苦。
將自己的悲憤,化為關愛別人的力量,是壹種智慧,更是壹種氣度。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公元年,唐孝宗長子李俶率兵收復長安城,杜甫也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舊鄉。
昔日的長安城,燈火盈門,笙歌叠奏,如今卻亂草叢生,破敗不堪,這哪還是當初那個風華旖旎的盛唐?
國破家散,黍離之悲,相思之苦,壹齊湧上心頭,杜甫提筆寫下《春望》。
壹場戰爭,讓壹個國家徹底衰敗,讓黎民百姓流離失所,讓無數家庭妻離子散,就是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