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請問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多說壹點

請問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多說壹點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和春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在中國古代,元宵節的習俗包括放燈籠、拜請柬、猜燈謎和偷菜。中新的生活頻道。com特別為網友整理了關於元宵節的不同習俗。舞龍、舞獅、踩高蹺、吃元宵、猜燈謎、賞燈、劃船是元宵節最重要的民間活動。

元宵節的三個傳說

"關於元宵節有三個有趣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壹只神鳥被壹個毫無防備的獵人射死了。天帝大怒,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燒地。為了不被燒死,壹位老人建議家家掛紅燈籠,點鞭炮,放煙花。正月十五的晚上,天兵往下看,發現世界壹片紅色,以為是壹場大火,於是人們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財產。

另壹個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為了幫助壹位名叫元宵的宮女與她的親戚團聚,東方朔設計在正月十五在宮裏煮湯圓,並在掛在市場上的燈籠上貼上“元宵”字樣。前來觀燈的親朋好友看到了就喊“元宵”,讓元宵見見親朋好友。

還有壹個傳說與漢文帝有關。呂後死後,周波、陳平等人消除了呂後的影響,建立了劉恒作為中國皇帝。因為平息朱祿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民同慶,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中國古代元宵節習俗

鞭炮

《神經》說,西山有山恥,犯之忽冷忽熱。但是它害怕竹子爆裂。所以人們燒竹子來驅趕它。唐代壹位詩人寫過壹首詩:“新歷只開半開,小庭依舊爆棚。”宋代王安石詩:“鞭炮聲壹歲,春風送暖入屠蘇。”火藥發明後,人們仍然在春節燃放鞭炮。

印有某人名字的全尺寸紙張

宋代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每家門前貼壹個紅紙袋,上面寫著“收福字”,就是為了飛貼。

清代煙臺的月令也是這樣形容北京的“月影飛,車去空。”現代賀年卡和賀年卡可以說是它的遺產。

寫在燈籠上的謎語

《武林舊事》等文:“富人們以絲燈作詩,譏笑之,畫人物,隱頭暗語,以老北京俚語戲弄行人。元宵節,帝都徹夜不眠。春晚的燈會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表演。詩和謎語反映在燈、蠟燭上,並列在大道上,讓任何人去猜;所以叫燈謎。”謎題專家組織謎題俱樂部。

神秘俱樂部在清朝也很流行。例如,光緒年間,出現了竹溪後社、社湖、平攝等燈謎組織。其間,猜燈謎者雲集,每壹個茶館或酒樓或私宅都作為猜燈謎的場所。或者研究討論;或者掛個謎語,吸引猜測,娛樂百姓。燈謎燈有四面,三面貼標簽,壹面貼在墻上。這種燈也叫壁燈。誰猜對了就送誰壹份小禮物留作紀念。

偷菜

據民俗專家介紹,在中國古代,元宵節曾是壹年中多情男女“燈下相會”的浪漫節日,部分地區至今仍有“偷菜傳情”的習俗。

古代漢族也有元宵節給孩子和丈夫偷菜的習俗。直到現在,在貴州黃平的苗族中,仍然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來表達感情的習俗。在這壹天,女孩們會去非本地的異性家裏偷菜,希望能“偷”到壹段好姻緣。

關燈

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壹月小吃”。道教以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就有過元宵節的習俗,到了唐代更為盛大。

在唐睿宗,當燈籠樹有二十英尺高時,它點燃了五萬個燈籠,這個數字就是“火樹”。“吳金情不自禁夜”是指首都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圍燈漫步三夜,也稱為“點燈”。

步行病

“走百病”又叫“烤百病”、“走百病”、“散百病”。在舊社會,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尤其是正月十壹,女人們會三五成群地出遊,壹邊賞燈,壹邊散步,壹邊“散步”以驅除百病。這是壹個消災祈福的活動。丙寅天津支竹詞中,馮文忠有“窄弓鞋步步嬌,銀火樹過元宵;不要出去找親戚朋友,去了就能除百病。在這壹天,婦女不僅可以回父母家,還可以到處走親訪友,聊天玩耍。

碰門釘

民間普遍認為,在“遠離壹切疾病”的時候,要“碰個門釘”,以求好運,消除疾病。“碰門釘”,又稱“碰釘子”。因為“釘”和“丁”諧音,而“丁”象征著男人。所以正月十五晚上,女人出門在大門口“碰門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壹定不能有照明設備。觸摸它們壹次的人被認為是有孩子的好兆頭。城門口不碰釘子的,要在廟前燒香,用手碰廟門上的門釘,以祈求家興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