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詩:
聲樂之象:鼓大麗亢,鐘統實成,磬廉制節,
竽笙肅和,筦鑰發猛,塤篪滃渤,瑟聲易良,
琴音柔婉,歌聲清盡,舞意天道.鼓者樂君,
故鼓似天,而鐘似地,磬者似水,竽笙筦鑰,
星辰日月,鞉柷拊椌,楬似萬物.曷知舞意:
目不自見,耳不自聞,俯仰屈伸,進退遲速,
莫不廉制,盡筋骨力,以要鐘鼓,俯會之節,
靡有悖逆,眾積意誠.吾觀於鄉,知王道易:
主速賓介,眾賓皆從.至於門外,主拜賓介,
眾賓皆入,貴賤義別.三揖至階,三讓賓升.
拜至獻酬,辭讓節繁,及介省矣.至於眾賓,
升受坐祭,立飲而降,隆殺義辨.工歌三終,
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
合樂三終,樂備遂出.焉知其能,和樂不流.
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少長以齒,
焉知其能,悌長無遺.賓出主送,節文終遂,
焉知其能,安燕不亂.五行足以,正身世治.
亂世之征:服組容婦,俗淫誌利,行雜樂險,
養生無度,送死瘠墨,賤禮貴力,貧盜富賊.
原文
聲樂之象:鼓大麗<1>,鐘統實<2>,磬廉制<3>,竽笙簫和,筦鑰發猛<4>,塤篪翁博<5>,瑟易良<6>,琴婦好<7>,歌清盡,舞意天道兼。鼓其樂之君邪。故鼓似天,鐘似地,磬似水,竽笙簫和筦鑰,似星辰日月,鞉、柷、拊、鞷、椌、楬似萬物<8>。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見,耳不自聞也,然而治俯仰、詘信、進退、遲速,莫不廉制<9>,盡筋骨之力,以要鐘鼓俯會之節,而靡有悖逆者<10>,眾積意謘謘乎<11>!
〔註釋〕 <1>聲樂之象:聲樂都是有象征意義的。 麗:通“厲”,激越高亢。麗,壹說通“離”,指遠。 <2>統:通“充”,指聲音洪亮。(統,君統,鐘統眾樂器)實:充滿,指聲音渾厚。 <3>廉:清白儉約,此指聲音清脆不渾厚。 廉制:清晰而有節制。廉,清晰明亮。 <4>和:小笙。筦:同“管”,壹種管樂器。 籥[yuè?音悅]:古管樂器,似排簫。 <5>塤[xūn?音熏]:壹種陶土燒制的吹奏樂器,大如鵝蛋,形如秤錘,上尖下平中空。塤篪[chí?音遲]:壹種單管橫吹樂器。 翁[wēng?音滃]博:通“滃渤”,形容氣勢如大水湧流壹樣浩瀚滂渤。 <6>易:平和。良:溫良。 <7>婦好:猶“女好”,柔婉。 <8>鞉[táo?音陶]:同“鞀”,有柄小鼓,猶如今之撥浪鼓。 柷[zhù?音祝]:是壹種漆筒似的打擊樂器。 拊[fǔ?音府]:壹種打擊樂器,即拊搏(又名搏拊)。由熟皮制的皮囊中塞滿谷糠而成,形如小鼓,拍打時聲音沈悶。 鞷:是壹種與“拊”類似的樂器。 椌[qiāng?音腔]:是壹種類似柷的打擊樂器。 楬[qià?音恰]:又名“敔”[yǔ?音語],壹種虎狀木制打擊樂器,在雅樂結束時擊奏。〖按〗楬,[唐韻]“丘瞎切。同。止樂器。《禮·樂記》鞉鼓椌楬塤箎。《註疏》椌,柷也。楬,敔也。柷以起樂,敔以止樂。”另音傑,不同義。 <9>詘:同“屈”。 信[shēn?音申]:通“伸”。 <10>要[yāo?音腰]:迎合。 俯會:遷就。 <11>眾:指跳舞的人們。 積意:聚精會神。謘謘[chí?音遲]:諄諄,誠懇謹慎的樣子。
〔譯文〕
音樂的象征:鼓聲弘大高亢,鐘聲洪亮渾厚,磬聲清越明朗,竽、笙、簫、和、管、籥等管樂器的聲音昂揚激越,塤、篪的聲音浩瀚磅礴,瑟的聲音平易溫良,琴的聲音柔婉優美,歌聲清朗而曲盡其情,舞蹈的意象則包容了自然界的壹切現象。鼓,大概是音樂的主宰吧?所以鼓聲像天,鐘聲像地,磬聲像水,竽、笙、簫、和、管、籥等管樂器的聲音像日月星辰,鞉、柷、拊、鞷、椌、楬的聲音像萬物。憑什麽來了解舞蹈的意象呢?回答說:跳舞的人眼睛不能看見自己的形體,耳朵不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但是處理低頭、擡頭、彎曲、伸直、前進、後退、緩慢、快速的動作時無不幹凈利落明白清楚,盡身體的力量去迎合鐘、鼓的節奏,而無所違背,眾人集中註意力真認真啊!
原文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1>。主人親速賓及介<2>,而眾賓皆從之。至於門外,主人拜賓及介,而眾賓皆入,貴賤之義別矣。三揖至於階,三讓以賓升。拜至、獻、酬<3>,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至於眾賓,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隆殺之義辨矣<4>。工入,升歌三終<5>,主人獻之;笙入,三終<6>,主人獻之;間歌三終<7>,合樂三終<8>,工告樂備,遂出。二人揚觶<9>,乃立司正<10>。焉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少長以齒,終於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也<11>。降,脫屨<12>升坐,修爵無數<13>。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14>。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15>。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國矣<16>。彼國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註釋〕 <1>此節又見於《禮記·鄉飲酒義》,《禮記》把它記作孔子之言。鄉:同“向(向)”,此指座向,指鄉飲酒之禮。 <2>主人:指鄉大夫,即主管鄉中政教禁令的官。 速:即“不速之客”的“速”,召請的意思。 賓、介:都是賓客。古代鄉大夫以賢能的處士作為賓客,邀請他們飲酒來商量事情。在這飲酒的禮儀中,最賢能的人叫賓,德行稍次於賓的叫介,其禮儀上的地位也次於賓,壹般作為賓的輔佐;德行次於介的叫眾賓,地位在賓客中最低。參見《儀禮·鄉飲酒禮》及《士冠禮》註疏。 <3>獻酬:古代主客互相敬酒,主人先向客人敬酒叫“獻”,客人用酒回敬主人叫“酢”[zuò?音作],主人再次向客人敬酒以表答謝叫“酬”。客人向主人致答謝酒也叫“酬”。 <4>殺[shà?音曬]:減省。 <5>終:將壹首歌曲或樂曲從頭到尾歌唱或演奏壹遍叫壹終。歌三終:指把《詩·小雅》中的詩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各唱壹遍。參見《禮記·鄉飲酒義》疏。 <6>三終:指吹笙的人把《詩·小雅》中的樂曲《南陔》、《白華》、《華黍》各奏壹遍。參見《禮記·鄉飲酒義》疏。 <7>間:間隔,輪流。 間歌三終:指樂工先唱《詩·小雅》中的《魚麗》,接著吹笙的吹奏《小雅》中的《由庚》;樂工再唱《南有嘉魚》,吹笙的再吹《崇丘》;樂工再唱《南山有臺》,吹笙的再吹《由儀》。 <8>合樂三終:指樂工在唱《詩·周南》中的《關睢》、《葛覃》、《卷耳》時,吹笙的同時吹奏《詩·召南》中的《鵲巢》、《采蘩》、《采蘋》。 <9>觶[zhì?音誌]:古代飲酒的圓形器皿。 <10>司正:專門監督正確地行使禮儀的人。 <11>弟:指年輕人<用《禮記·鄉飲酒義》孔疏>,這裏用作動詞,是尊重年輕人的意思。壹說“弟”讀為“悌”[tì?音替],是尊敬兄長的意思。 <12>脫:《集解》作“說”,據宋浙本改。 <13>修爵:等於說“行觴”,依次敬酒。 <14>莫:古“暮”字。 <15>燕:通“宴”,安逸快樂。 <16>《集解》“足”上有“是”,據世德堂本刪。
〔譯文〕
?我看到了鄉中請人喝酒的禮儀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則實施起來是容易又容易的了。主人親自去邀請賢德的貴賓和德行稍次的陪客,而壹般客人就都跟著他們來了;來到門外,主人向貴賓和陪客拱手鞠躬,而壹般客人就都進門了;對高貴者和卑賤者的不同禮儀就這樣分別開來了。主人拱手作揖三次才與貴賓來到廳堂的臺階下,再謙讓三次而使貴賓登上廳堂,再拜謝貴賓的到來,主人獻酒酬賓,推辭謙讓的禮節十分繁多;至於陪客,那禮節就減少了;至於壹般客人,登堂受酒,坐著酹酒祭神,站著飲酒,不用酒回敬主人就退下堂去了;隆重與簡省的禮儀就這樣分別開來了。樂工進來,登上廳堂,把《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歌各唱壹遍,主人敬酒;吹笙的人進來,把《南陔》、《白華》、《華黍》三支樂曲各吹奏壹遍,主人敬酒;樂工與吹笙的間隔著輪流歌唱演奏各三曲,再合著歌唱演奏各三曲,樂工報告樂曲已經完備,就出去了。主人的兩個侍從舉起酒杯幫助敬酒,於是又設置了監督行禮的專職人員。
從這些禮儀之中可以知道他們能夠和睦安樂而不淫蕩。貴賓向主人敬酒表示答謝,主人向陪客敬酒表示答謝,陪客向壹般客人敬酒表示答謝,賓主對年輕的年長的都根據年齡依次酬謝,最後輪到向主人手下盥洗酒杯的人酬謝。從這些禮儀之中可以知道他們能夠尊重年輕的尊敬年長的而不遺漏壹個人。退下堂去,脫去鞋子,再登堂就坐,依次不斷地敬酒。請人喝酒的限度是,在早晨飲酒不耽誤早上的工作,在傍晚喝酒不耽誤晚上的事情。貴賓出門,主人拱手鞠躬送行,禮節儀式就完成了。從這些禮儀中可以知道他們能夠逸樂而不乖亂。高貴者和卑賤者被區別清楚,隆重的禮儀和簡省的禮儀被分別開來,和睦安樂而不淫蕩,尊重年輕的尊敬年長的而不遺漏壹個人,逸樂而不乖亂,這五種行為,足夠用來端正身心安定國家了。那國家安定了,那麽整個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說:我看到了鄉中請人喝酒的禮儀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則實施起來是極其容易的。
原文 、亂世之征:其服組<1>,其容婦,其俗淫,其誌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2>,其養生無度,其送死瘠墨<3>,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治世反是也。
〔註釋〕 <1>組[chǔ?音楚]:五彩繽紛,華麗。 <2>匿[tè?音特]:通“慝”,邪惡。 <3>瘠:薄,少,指葬送死者不篤厚恭敬。如第十九篇:“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 墨:(喪葬)儉省刻薄。墨家主張薄葬,所以把喪葬儉省刻薄稱為“墨”,這是“墨”字的壹種社會文化意義。 瘠墨:茍簡儉薄。
〔譯文〕 混亂的社會的跡象:那裏的服裝華麗,男人的容貌打扮得像婦女壹樣妖媚,那裏的風俗淫蕩,人們的誌向是唯利是圖,人們的行為駁雜不純,那裏的音樂邪惡怪僻,那裏的文章內容邪惡而辭藻華美,那裏的人將養身體沒有限度,葬送死人儉省刻薄,輕視禮制與道義而崇尚勇敢與武力,貧窮的就盜竊,富裕的就賊害他人。治理得好的社會則與此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