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傳道書全景(二十)

傳道書全景(二十)

傳道書全景

據說傳道書是所羅門晚年的著作。

在列王記上記載“ 神賜給所羅門極大的智慧聰明,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壹切智慧。他作箴言三千句,詩歌壹千零五首。”(4:29-34)但是這樣的壹位所羅門的王,卻被世上的榮華所誘惑,他“有妃七百,都是公主;還有嬪三百。這些妃嬪誘惑他的心。”(王上11:3)

傳道書第2章說所羅門“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愛的物,並許多的妃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2:10)也就是說只要他心中能夠想到的他都做過了。論到權勢,他是王,論到智慧,他超越古今中外壹切的人,論到富貴榮華,更是無人能及,但他最終得出的結論卻是“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1:2)他說:“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壹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1:14)

“虛空”壹詞在傳道書中出現了39次,“日光之下”出現了29次。“日光之下”這壹表達方式意味著屬自然,即屬血氣之人的生活。日光之下所有的行為最終都歸於虛無。神的兒女不是生活在日光之下,而是生活在神之下,神的統治之下,換言之,生活在恩典之下(羅6:14)的人。在“日光之下”生活的人就是在罪之下(羅3:9)的人。因此,其結局必定是歸於無有。但是,傳道書絕不是虛無主義者的獨白。在這裏,我們應該明白——“日光之下所作的壹切事,都是虛空”這句話並不是不相信神的意思,反倒是用反語提醒我們要相信神,敬畏神。

從結構上來看,傳道書按照“日光之下所作的壹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因此要“敬畏神”這樣的樣式分成幾段。第壹段小結於第3章14節——“我知道 神壹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 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第二段中也說到了“多夢和多言,其中多有虛幻,妳只要敬畏 神。”(5:7)第三段的結論說:“敬畏 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又說:“惡人卻不得福樂,也不得長久的年日;這年日好像影兒,因他不敬畏 神。”(8:12-13)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四段中也出現了這樣的勸勉——“妳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妳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妳的主。”(12:1)

傳道書在其最後的總結部分,首先概括了到現在為止所論述的內容——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 是虛空”,隨之作出總結——“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12:13)所謂“人所當盡的本分”,就是說人生並非是虛空的虛空,壹切都是虛空,也並無沒有任何計劃和目的憑空而成的夙命,神在創造人類的時候,有其明確的目的,他給了人該做的本分。那麽,人生的目的,即本分到底是什麽嗎?許多人為此做出了探求。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說如果早晨明白了人生之路,即便晚上就死了也沒有什麽遺憾;釋迦牟尼說:“見月忘指”,意思是說看見月亮,就應該忘卻指著月亮的手指。言外之意就是說自己是尋路之人,是探求真理之人。

傳道書第3章11節說神造人的時候“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主耶穌基督對那些尋找真道渴慕靈魂得救的人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這就是給那些尋找真理、道路、生命者的最明快的答案。從某個角度來看,傳道書的作者是在為尋找打開永生之門的鑰匙而苦惱。他終於明白——金錢、名譽、權勢、享樂、知識,這壹切都不能將自己從死亡之門引到永生之門。只有主耶穌對我們說——我是引人到永生的“門”(約10:9),“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妳”(太16:19)。

猶太人在住棚節的時候讀傳道書。這是為了告訴他們在如住棚節壹樣的人生旅程中,日光之下所行的壹切事都是虛空,將他們引向敬畏神之路。傳道書結尾處說必有審判——“人所作的事,連壹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 神都必審問。”(12:14)第11章9節也警告人“……要知道,為這壹切的事, 神必審問妳。”新約也說過:“按著定命,人人都有壹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歸根結底,各人最終會按照自己在生活中所行的受到審判。

人生不會重來,讓我們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因此,傳道書是壹個傳道者在經歷和擁有了日光之下之人所追求的壹切之後給世人的壹個忠告,這是神向世人發出的另壹個拯救邀請,要引導讀到和聽到傳道書之人過壹個無悔的人生。

默想

1.擁有壹切智慧、權勢和榮華富貴的傳道者給世人的忠告是什麽?

2.“日光之下”這壹表達方式是什麽意思?

3.請講壹下傳道書的小結論。

4.傳道書的寫作目的,即總結論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