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了望塔的詩

關於了望塔的詩

在江門的歷史上,有那麽多代人,為了壹個美好的未來,踏上了由淚水和汗水組成的漫漫長路,背井離鄉,成為華僑。在異國他鄉的華僑經歷了絕望,實現了夢想和輝煌,帶回了壹些先進的外來文化,使江門成為著名的“僑都之鄉”。

在江門生活了近四年,偶爾會去壹些景點看看,有幸見證了華僑文化影響下的“開平碉樓”。開平碉樓,位於江門下轄的開平,是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外來文化而產生的,集防衛、居住、中西建築藝術於壹體的多層塔式建築。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伊斯蘭等多種風格。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是江門著名景點,最適合的旅遊季節是4-6月或9月-10。此時,在開平碉樓附近旅遊,會看到壹片寧靜的田園風光,春光明媚,微風吹起層層“竹海”。竹林旁邊的池塘裏滿是細小的漣漪,魚兒在水中嬉戲。這是江南水鄉特有的壹景,但也沒什麽特別的。

然而,當妳擡頭遠望,妳會看到矗立在田野和花叢中的高塔,有古希臘、古羅馬和伊斯蘭教的風格,令人驚訝。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遺產項目,在新西蘭31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由此誕生了中國第壹個海外中華文化世界遺產項目。

鼎盛時期開平碉樓近3000座,現存1,833座。這些塔按其功能可分為居民樓(由當地富人單獨建造,用於日常生活)、更樓(建在村口、河岸等處,用於預警)和公建(由村民共同建造,用於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碉樓分為鋼筋混凝土樓、青磚樓、泥樓、石樓等。鋼筋混凝土建築是最堅硬的,而青磚建築是堅硬和美麗的結合。

開平碉樓是中國本土建築的壹個奇跡,壹座中西合璧的優秀建築,背後隱藏著壹個苦澀而美好的歷史故事。

所謂“瞭望塔”,就是將防禦碉堡和建築外形結合在壹起的建築。它出現在漢代,並在農村廣泛使用。不過,關於開平碉樓的故事,還得從明朝說起。

現在如果看江門五邑地區的地圖,可以看到開平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位於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交界處。歷史上每個路口必亂,“山高皇帝遠”。政府的政策和官兵根本達不到,自然也管不到。所以從明朝開始,開平就成了“四無”之地,土匪橫行,社會治安混亂;而且由於地勢低窪,河流眾多,每當臺風暴雨天氣,洪澇災害就會頻繁發生。

由於種種原因,當地人被迫在村裏建塔自保。嘉靖年間,開平三門裏村的關家為了保護家人,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修建了壹座規模宏大的避難所——應龍樓,是開平現存最古老的瞭望塔。

應龍樓造型簡單樸素,不算漂亮,但格外堅固。英龍樓坐北朝南,占地152平方米。建築的每個角落都有壹座落地塔,四面都有小窗。在當地,老壹輩人都說,應龍樓保護了他們幾代人,躲過了幾次洪水和土匪。人們稱之為“救命建築”。

明朝後期,官逼民反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為了加強地方治安,地方官員鼓勵地主成立地方武裝,建立營地保護自己。所以崇禎年間,關家修建了“瑞雲樓”。

1848年,北加州發現大量金礦。然後1849年“淘金熱”開始出現,隨著太平洋鐵路的修建,招募華工的消息傳到中國,人們爭相淘金。在開平,壹些年輕人為了美好的未來踏上了“淘金”之旅。這些人有壹個相同的名字——“金山客”。

然而,經過近三四個月的漂泊,到達美國的金山遊客發現,現實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為了淘金和修建鐵路,他們長期在偏遠山區奔波,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生活異常艱難。

然而,天道酬勤。在金山客戶的長期努力下,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站穩了腳跟。

此時,金山客戶為了照顧家人,開始將自己的血汗錢匯回老家。20世紀初,江門五邑地區成為僑鄉,僑眷生活得到改善,也為開平碉樓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到了民國時期,社會動蕩,開平的治安更加混亂,黑幫橫行,華僑的富裕生活導致他們被殺。

1912至1926期間,僅14年,開平就發生了8起搶劫學校事件,100多名師生被俘。

然而,1922的壹個晚上,事情發生了轉機。

當年65438+2月,赤坎地區多名歹徒企圖劫持開平中學,被英村碉樓探照燈發現。四鄉組人員及時攔截,成功解救校長和17學生。

這件事在全縣引起轟動,華僑聞訊,都很高興。他們認為建的了望塔可以防止強盜。於是,不想成為歹徒眼中“胖子”的海外華人開始反擊“野蠻”。

華僑開始在外打拼,省吃儉用,集資遣返家鄉,讓鄉親們築起瞭望塔自保。而且因為國內設計人才短缺,很多海外華人請人設計所在國的瞭望塔藍圖,寄回家鄉,也造就了開平瞭望塔多樣的風格和藝術特色。

於是,從20世紀開始,在開平1659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修建了很多碉堡。

後來,為了保證家人的安全,壹些華僑沒有失去財產。他們回鄉蓋新房,也把新房建成各種塔,也促成了民國時期開平塔的井噴式發展。

其中,部分海外華人的炫耀心理也使得用於防禦的瞭望塔異常精美,也匯集了不同時期外國建築藝術的不同風格,如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圓柱、拱門和圓頂、中世紀歐洲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蘭式拱門、歐洲城堡的構件、葡萄牙建築中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以及17世紀的歐洲巴洛克風格,極具藝術性。

《開平明報》上有壹段記載,於(采訪者)趁著龍塘城,遇到何祠堂門口貼著壹張紅色的柬埔寨海報。走之前,他看了看。他的文章說:發帖人是龍塘聯寶堂的。今天因為土匪風氣很兇,到處襲人,令人擔憂。鑒於此,本部堂召開會議討論業務。

所以在開平,作為防禦的“避風港灣”,瞭望塔壹般有四五層樓高,最高的達到九層。有些塔平時無人居住,只有土匪來了才會進去躲,所以室內空間大多比較狹窄,為了省錢,樓層之間多了很多木板。

墻體四周設有開口向下的窗戶和鐵板;屋頂上,為了準確預警,有突出的方形或圓角城堡,有射擊孔。

在碉樓裏,大門是進出的必經之路,門板由厚重的鋼板制成。壹般門內有三四把鎖,門外有鐵門。門的上方,有壹個小洞,很結實。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開平沒有安全感的華僑用勤勞的雙手築起了保護自己的瞭望塔。但是,瞭望塔可以保護家人,卻不能陪伴家人。

當時華僑的地位很低,賺的錢根本無法支撐僑居異國的華僑親戚的開銷。因此,開平的華僑經常與家人分離,壹年見不到兩次面。

在分離的歲月裏,華僑和家人的聯系只能靠壹封家信。在開平當地的檔案館裏,有數百封關於華僑的家書。因此,海外華人為了與家人團聚,通常會在海外掙錢,然後回國發展。

於是,很多海外華人開始註重瞭望塔的美觀,開始建造很多精致的瞭望塔,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別墅。

到了這個時候,瞭望塔不僅用於防禦,還是地主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也寄托著海外華人深深的鄉愁。有資金蓋好樓,就意味著海外華人不用再漂泊,可以和家人團聚。

海外華人開始註重瞭望塔的外觀,使民國時期的瞭望塔更加美觀,更具藝術性。正因為如此,今天,我們可以見證中國本土建築的奇跡。

在開平的碉樓裏,華僑的親戚給家裏人寄信,說“我的小女兒學會說話了”,“妳收到我昨天寄的信了嗎”,“我父母很關心”。

而這些家書也講述了開平本地人相依為命的故事。這是壹段辛酸的歷史,卻也創造了中國本土建築的奇跡。

在這座堅不可摧的塔下,既有當地人對家人的愛,也有金山客深深的鄉愁。

表皮

參考資料:

《開平碉樓與村落》、《開平縣誌》與《開平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