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各地郊遊習俗

各地郊遊習俗

“東湖春邊柳條長,滿園飛花暮亂。女兒散在哪裏,我去過流動的郁金香。”這首名為《後四花看韻》的七絕,是明代“四大家”之壹的楊基所作。前兩句描寫風景,為我們描繪了壹幅大自然美麗春光的動人畫卷;最後兩個敘述把我們帶入上思(壹種老式的節日)的郊遊場景。徒步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鄭言》生動再現了春秋時期青年男女聚在江邊互訴衷腸、互贈禮物的熱烈場面,可謂中國最早的郊遊詩。據史書記載,郊遊的習俗形成於漢代,魏晉時期逐漸流行。到了唐宋,幾乎是家喻戶曉。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錦官城(今四川成都)寫過壹首絕句:“去河邊踏青,後見旌旗。春風吹,高樓悲。”全詩隱晦,突出詩人內心的變化。還有宋代詩人張喜安的“龍頭與五兒爭,竹竿與女人蕩。周放忘不掉還鄉,秀葉不定。”它描述了清明節青年男女踏青的歡樂場面。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徒步的時間自然也因地而異。如馮克英《廣義月令》所載“正月初八,蜀風俗遊。”在四川成都,正月的氣候已經很溫暖了,自然可以去郊遊了。然而,在中國長江以北的地區,農歷三月初是徒步旅行的黃金時間。本文開頭提到的“上思郊遊”中的“上思”,原本是指三月初的第四天:舊習俗要求所有官民都要在這壹天前往郊外,以消除不祥之兆。後來,許多民間地方幹脆把3月3日定為“青年節”。杜甫《二程行路》中有“三月三日風清,長安水邊美人多”的詩句。

在古代,活動非常豐富。不僅要觀賞山川風光,“江面上冰消草青,三三五五綠”(石);也有壹些娛樂性的活動,如“黃昏離去,萬株柳樹歸壹鶯屬”(魏松-吳昕);有些學者認為郊遊是壹種鍛煉和增長知識的手段:“現在,當天堂適合行動,這裏是我們的皇帝準備好了——沒有浪費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