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傳說。真正講釀酒的中國,釀酒和飲酒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在約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早期,就開始用谷物釀酒。到了商周時期,釀酒業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國家也已經有了專門從事釀酒的官員,如釀酒師、釀酒師、制窪師、制糖漿師等。後人從商周墓葬中發掘出大量的貯酒器、酒器、取酒器和飲酒器。“爵”是盛酒的器皿,在周朝很豐富。
真正把酒的釀造技術提高到很好水平的是杜康。杜康,也是夏人,原居河南,後因戰亂去了陜西白水縣康家圍村,在後溝用泉水和高粱釀酒。《梁治》曰:“泉昏噴湧至冬,流四裏入白水河。村民們說這水有酒味。後來杜康死於陜西白水縣,現在有墳有廟供人瞻仰。有壹次在白水縣呆了兩個月,因為有點遠,交通不方便,所以沒有去杜康寺。
因為杜康在陜西釀酒,到了秦代,酒在陜西很多地方開始流行。這種高粱酒的壹個特點是,喝醉後第二天不會頭疼(現在有些勾兌酒添加了化工原料,喝醉後第二天就會頭疼)。三國時期,曹操寫過壹首詩《短歌行》:“吾何以解憂?只有杜康。”後世詩人也用杜康來贊酒。
秦建立了戰功封爵制度,所以有些家庭雖然貧窮,但如果家庭戰功突出,馬上就上位了。所以士兵們因為法制不得不去打仗,因為騎士身份的吸引而在戰場上拼命。從出土的兵馬俑來看,秦軍的壹些士兵穿著厚重的盔甲,非常臃腫;其他士兵沒有頭盔和盔甲也很靈活。在央視播出的《復活的軍團》三部曲系列中,特別提到了這些沒有頭盔和盔甲的士兵。主力步兵的盔甲只保護胸部和背部。而站在弩手部隊最前面的沒有壹個釘板。
秦國應該能給軍隊裝備足夠的盔甲。史書記載,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最富有的諸侯國。《史記》說:秦,有百萬。這意味著有數百萬穿著盔甲的士兵。但是為什麽有些人會故意不穿盔甲呢?
秦國壹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制書記Xi為人們提供了壹條探索這壹奧秘的線索。Xi曾經三次參軍。他記錄了秦軍在軍隊用竹簡攻擊犯罪團夥的兩個案例。
1.在與邢丘(趙)的戰鬥中,壹個士兵砍下了敵人的頭。士兵B試圖殺死士兵A,並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不懷好意的士兵乙被當場抓獲。
其他幾個竹簡說:兩個兵也出招搶壹個頭。秦軍在戰場上用對方的腦袋殺死了對方!
在135年秦國統壹中國之前,商鞅為秦國制定了壹套其他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酷法律。從此整個秦國都嚴格按照這套法律運行,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活捉了敵人的頭,就可以得到壹個爵位、壹座農舍和幾個仆人。斬首越多,爵位越高。壹旦妳被封爵,妳將擁有壹定的土地和房子。
如果壹個士兵在戰場上繳獲了兩個敵人的頭顱,他身為俘虜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在秦國,法律如此詳細,以至於總是違法)。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她也可以成為平民。
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號是可以傳承的。如果父親戰死沙場,他的貢獻可以記在兒子身上。壹人服兵役,全家都能受益。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軍人去搶敵人的腦袋也無可厚非。可想而知,在秦軍士兵眼裏,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敵人的腦袋就是他口袋裏的錢。
《Xi》竹簡上也有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喝了不少酒(前面說了這麽多廢話,這是談酒。壹大碗酒讓血液流動加快,神經興奮。戰鬥命令已經下達,戰爭即將開始。要麽戰死沙場,要麽晉升軍銜。這壹刻,酒讓所有軍人只有壹個沖動:勇敢殺敵,建功立業。
研究人員觀察到壹個奇怪的現象。大多數秦軍士兵的肚子微微隆起,這可能與長期飲酒有直接關系。
在秦國,除了喝高粱酒,還流行喝糯米酒,這似乎是秦國獨有的。我去過全國很多地方,沒有在其他地方見過這樣的糯米酒。這種糯米酒最後是白色的,稠度大概比牛奶稀壹點,跟牛奶摻水壹模壹樣。這種酒不是很烈,但也可以令人陶醉。喝這種酒和喝白酒不壹樣。它有酒的味道和感覺,但不會讓妳頭暈,因為它沒有多少度數。現在在陜西省Xi的大街上有很多人在賣這種酒。這種酒叫“稠酒”。希望去Xi安旅遊的朋友能買到嘗嘗。用小米(古稱黍)釀酒也有很長的歷史,大概在夏商時期,現在陜北人還在釀造小米酒。還有其他糧食作物也可以釀酒,只要含有澱粉就行,比如綠豆。
現在看來,秦兵喝的酒是各種雜糧釀造的酒,屬於自然發酵,度數可能不高,但還是能讓人的血液流動得更快。
所以在秦軍中,幾乎所有的官兵都飲酒,為的是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多奪敵人首級。酒勁大的時候,很多士兵因為害怕穿盔甲而行動不便,所以幹脆不穿盔甲上戰場,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兵馬俑裏會有不穿盔甲的士兵。到了戰鬥的時候,長槍兵刺向敵兵,拿著短刀的士兵忙著砍下敵兵的頭,抓著他們的頭發,砍下另壹個敵兵的頭。多麽可怕的戰場。
酒使士兵勇敢,酒成了士兵的必需品,聞所未聞。可以說,酒與秦筠有著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