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句的節奏,都是每兩個音為壹節,最後壹個音單獨成壹節。
這是因為
1,在誦讀時,兩個音節是詩句最小的節奏單位。
2,隨著社會發展,漢浯詞匯體系由先秦時以單音節詞為主,逐漸發展為以雙音節詞為主,誦讀節奏與句子逗頓基本重合,這樣的詩句能夠產生內在的節律,構成穩定的有規律的詩行。
五言律句的節奏是壹個形式問題,與詩句的句意沒有關系,五言律句的誦讀節奏都是“二二壹"。
比如: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如果按意斷句,可以是壹四,或壹二二。
但在誦讀的時候,依然是按二二壹的節奏來讀。
根據“兩個音為壹節,節與節之間平仄交錯”的原則,五言律句可以也僅有以下四種形式:
1,平平壹仄仄壹平
2,平平壹仄仄壹仄
3,仄仄壹平平壹仄
4,仄仄壹平平壹平
我們看到:其中的13兩句己是很規範的律句了,而24兩句的後三字只有壹種聲調,形成了所謂的三平尾和三仄尾。聲韻單調無變化。
而由於五言句的第壹節(頭節)和第二節(腹節),都有兩個音節構成。詩歌講究曼聲長吟,節奏點固定在每節後壹個字上。因此五言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聲韻交錯尤為重要。
而第三節(足節),由壹個音節構成,是個半拍,並非節奏點,所以平仄較為自由。
正是由於五言句的聲韻節奏點被固定在第二和第四字,才使得壹三位置上的字不那麽重要,而可以發生變化,這也就是“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壹口決的由來。
|
古人正是在此基礎上,將24句中的第三字平仄進行了改變,讓前兩個音節的聲韻發生了微小變化,而又不損害重要節奏點的聲韻。達到了兩全齊美的效果。
就形成了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式
1,平平壹仄仄壹平
2,平平壹平仄壹仄
3,仄仄壹平平壹仄
4,仄仄壹仄平壹平
那有人就問了,為什麽律句允許三平頭,三仄頭,而不允許三平尾,三仄尾呢?
這是因為五言句的第三字,本來就不在聲韻節奏的關鍵點上,它在聲韻上的地位,顯得就不那麽重要,第二是因為,就算是五言句的前三字平仄相同,後兩字也能夠出現與它相反的聲調,即構成相反的聲韻交錯。但是如果結尾的三字同聲調了,就再也不會有聲調相反的字出現,語句在聲韻上也就形不成交錯變化了。
七言律句的基本形式,由五言變化而來,只要在前面依平仄變化加壹個音節便是:
1,仄仄壹平平壹仄仄壹平
2,仄仄壹平平壹平仄壹仄
3,平平壹仄仄壹平平壹仄
4,平平壹仄仄壹仄平壹平
重點提示:理解律句是怎麽變化來的,依據是什麽?掌握律句的四種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