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蘇轍《武昌九曲亭筆記》賞析

蘇轍《武昌九曲亭筆記》賞析

宋代文學家蘇轍寫了壹篇描寫武昌九曲亭的文言文。出自欒城收藏。寫於1082(元豐五年)。當時作者貶謫雲州,蘇軾貶謫黃州,但都不抑郁。此碑文是為了記錄蘇軾重修武昌九曲亭的緣起,闡述蘇軾“順之以樂”的思想意趣,展現蘇軾自己在遊樂山水中豁達灑脫的風範,也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原武昌九曲亭(1)子瞻遷齊(2)留江(3)。齊安是無名山,而江南的五常山(4)長滿了惡毒的野草(5),山谷幽深密密,有浮圖玲瓏屋(6)在其中,西有西山,東有韓熙。依山面谷,隱而散(7),蕭瑟獨特,車馬痕跡不在。每風止日出,河水落,子張占攜酒(8),乘漁舟,南漂(9)。山裏有兩三個兒子(10),性格好客,喜歡旅遊。文子看見了,壹條毛巾笑著和他打招呼(11),和他壹起走了過來(12)。窮山惡水深處,累得不得了,掃落葉掃草地,喝著酒拼命幹(13)。如果妳忘了妳的意思,妳經常呆在山裏。在齊安住了三年(14),不知道還能住多久。不過會適合西山,來往於於松柏之間,而且是窄彎,會是小平(15)。此時遊客須歇息,倚怪石蔭樹,遠眺大江,仰視陵墓(16),遠眺山谷,風雲變幻,山腳下轉回頭(17),皆有利於左右(18)。有壹個廢棄的亭子(19),它的廢墟太窄,容納不下所有的客人。旁邊有幾十棵古樹,大部分都是千尺圍(20),不能拿斧子(21)。每次看下去都要吃醋壹整天(22)。壹旦有大風雷雨,拔出其中壹根,拒絕依據(23),亭子就寬了。子瞻與客入山看了,笑道:“妳要使我亭中邪麽?”然後相和營。亭,還有西山的勝利。子瞻是最幸福的。我曾經是壹個少年,從兒子開始旅行。有山要爬,有水要漂,孩子出發前不要穿衣服(24)。如果妳不能到達那裏,妳會感到失望,然後搬到日本(25)。到它那無憂無慮、無憂無慮的泉石上,摘下林暉(26),撿起小溪,用水喝了它,觀者以為它是不朽的。蓋世之樂無窮,自在之樂也(27)。如果妳驕傲(28),沒有什麽是容易的。而他是厭惡(29)的,也沒有嘲笑自己的人。比如飲食要飽(365,438+0),而要臭(32)。誰知道得失在哪裏(33)?只有它才配在中間(34),對外部沒有責任,是無知的。這個孩子開心的原因也是(35)。子瞻被貶到祁安(今黃岡),住在靠近長江的六安。齊安沒有名山,但長江南岸的武昌(今鄂州)群山起伏連綿,山谷幽深。裏面有佛塔和寺廟,西邊是西山寺,東邊是韓熙寺。背靠山脊,面向山溝,隱藏在茂密的松樹中(同“橡樹”)。他們孤獨,與世隔絕,看不到車馬的喧囂,看不到人的足跡。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了,江面平靜了,子瞻就拄著拐杖,拿著酒,跨過長江,直奔南山。山裏的幾個人,熱情好客,喜歡遊山玩水,聽說子瞻的到來,個個裹著頭巾,笑語盈盈。然後他們手牽著手,放心地走上樓梯,壹直走到山的盡頭。大家都筋疲力盡了,就停下來休息壹下,掃壹掃落葉,坐在草地上,互相舉杯,互相問候,心情舒暢的時候甚至忘了回去,於是常常在山裏呆著。因為過著如此安逸的生活,子瞻在齊安住了三年,並沒有覺得時間過了很久。不過去西山的話,要從松樹和柏樹之間穿過,走過彎彎曲曲的狹窄山路,然後會看到壹個稍微平坦的地方,遊客肯定會在這裏休息。人們倚在崎嶇的巖石上自娛自樂,在茂密的樹蔭下休息,俯視滾滾的河水,仰望巍峨的群山,掃視旁邊溪流的山谷。風雲變幻,山腳下正反景象,都呈現在人們的身邊。平地上有壹個破舊的亭子,它的廢墟很小,很多遊客坐不下。亭子旁邊有幾十棵古樹,看起來有百余碼之大,有上千尺之高,根本無法用刀斧砍倒。子瞻每次到樹下都壹整天(無奈地)瞇著眼睛看他們。有壹天,刮起了暴風雨,其中壹棵古樹被連根拔起。子瞻趁機把倒下的老樹倒下的地方收拾了壹下,亭子的地基擴大了。子瞻和他的朋友們進山看了看,相視壹笑說:“這大概是(上帝)要我們重修亭子的東西吧?”於是大家壹起重建了壹個新亭。亭子建成後,西山的景色就完整了。子瞻對這件事高興極了。從前,我年輕的時候,跟著子瞻到處跑。遇到山就爬山,遇到水就劃船。子瞻帶頭撩起衣服,卷起褲腿,走在我前面。有些地方是達不到的,子瞻總是為此整天郁郁寡歡。有時他壹個人遊泳,在春石上悠閑地徜徉,采摘樹林裏的花草,采摘落在山溝裏的果實,從小溪裏舀水喝。看到他這樣的人,往往會把他當成神仙般的人物。其實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樂趣,讓人感到無憂無慮的東西才是最受歡迎的。而當他滿足的時候,這種快樂是什麽都換不來的;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沒有壹個人不驚訝,不自嘲。就像喝酒吃飯壹樣,各種菜肴擺在面前,總之是為了填飽肚子。吃了之後,那些東西(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食物)也會變得腐臭。誰會在乎哪個菜對人好,哪個菜對人有害?只要妳心裏不覺得丟人,外面不被別人指責,不妨把心思寄托在這片山林上(盡情享受)。這也是子瞻在這裏感到快樂的原因。賞析其立意很有特色,既抓住了建亭的事實特征,又突出了蘇軾的思想品格。蘇軾遷居黃州而非武昌,所以文章以蘇軾遊武昌山好為開頭,特別指出蘇軾之所以在黃州待了三年,是因為武昌西山風景好,山裏人好。這為描寫武昌樓閣的建築做了鋪墊,表現出蘇軾善於在失意中自得其樂。然後,通向九曲亭所在地。這是去西山旅遊的人的壹個景點,有“廢亭”。但長期以來,無人管理,古樹盤踞,蘇軾難以重建。然而,天助他人,壹場大風雷雨刮倒了壹棵大樹,為重建創造了條件。蘇軾如願以償,重建了九曲亭。這就詳細解釋了建亭的過程,含蓄地贊美了建亭之舉,興廢利眾,符合天意,蘇軾得到了最大的快感。最後詳細論述了蘇軾對快感的追求是“以慰為樂”和精神滿足,不考慮個人功利得失,所以“無愧於中,無責於外”。這委婉地說明了蘇軾建亭的目的和他的人生態度,從而贊美了他的道德風範、開放和超脫。如果結合他們當時的政治形勢,作者贊揚他哥哥寫這篇碑文的思想趣味,確實表現了作者的政治堅定和氣度。蘇軾曾說蘇轍的文章“汪洋壹片寂寥之地,有歌有嘆之聲,其炫耀人傑的精神不可或缺”(《答張文倩書》),而這正是這篇文章的風格。作者寫道,他年輕的時候跟著子瞻玩。遇到山要爬,水要遊,子瞻總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表現的很開心。文章續寫了九曲亭的擴建,表達了子瞻對建亭的渴望,也表達了子瞻在九曲亭建成後無比激動的心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