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兇險和泥濘的沼澤中解讀如下:
抄茨維塔耶娃,就不得不抄曼德爾施塔姆,在我看來,這兩位不但曾經有過感情的糾葛,還可以被並稱為俄羅斯詩歌白銀時代的天才雙星,從詩歌才能上,是同輩白銀詩人難以企及的(僅代表個人好惡)。
曼德爾施塔姆比茨維塔耶娃大壹歲,生於1891年,比茨維塔耶娃早亡三年,於1938年死於俄羅斯遠東的流放營中。他此時已經精神錯亂,流放營給出的死因是“心力衰竭”。兩位天才同樣有著悲慘的命運。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中,他們的悲劇似乎都不可避免。
曼德爾施塔姆出生於華沙,後來隨家人遷居到聖彼得堡。他的父親是商人,母親是音樂教師,家境殷實且富有藝術氣息,曼德爾施塔姆年輕時就開始漫遊歐洲各國,求學與旅行,也在此時開始寫詩。
俄羅斯詩歌有兩個群星璀璨的巔峰時期,壹個是在十九世紀初,以普希金、萊蒙托夫為代表,被稱為“黃金時代”,而另壹個巔峰則是在二十世紀初,被稱為“白銀時代”。這些詩人又以時間順序分為三個派系:象征主義、阿克梅主義、未來主義。
曼德爾施塔姆就是阿克梅主義(又稱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阿克梅來自希臘文,是頂峰、最高級的意思,他們拒絕用象征主義的隱喻,主張為藝術而藝術。
曼德爾施塔姆本來就是個放蕩不羈的浪子,又恰逢生活在斯大林時代,為藝術而獻身,不做修飾地進行表達,註定會惹禍上身,1933年,他寫了對於斯大林的諷刺詩,最終讓他難免牢獄之災,並最終死於流放地。
這首《從兇險和泥濘的沼澤中》寫於1910年,作者19歲之時,收集在他的第壹本詩集《石頭》之中。這首詩在國內有多個譯本,楊子翻作《我成長,蘆葦般沙沙作響》,黃燦然翻作《我在邪惡多泥的池塘中長大》,王家新翻作《像壹支沙沙響的蘆葦》,前三個版本都已出版,但還是最喜歡這個沒有出版的版本《從兇險和泥濘的沼澤中》。
雖然不懂俄文,但僅從題目的翻法,晴朗李寒的版本就要比“邪惡多泥的池塘”令人舒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