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鄉夜聽笛》是唐代詩人李益邊塞詩的代表作之壹。這部作品的原文是:
從壽廂壁上聽夜笛
回樂峰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道在哪裏吹蘆笛,壹夜之間想盼故鄉。[1]
註(1)馮:唐代有縣、靈州府,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到樂峰是當地的烽火臺。⑵受降城:樂惠郡的別稱。(3)蘆管:笛子。
嶽峰前沙白如雪,城外月色如秋霜。蕭瑟的蘆笛不知吹向何方,所有的人都在壹夜之間望著自己的家鄉。
從1的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文化積澱以及詩的意境來推斷,這首詩中蘆笛演奏的音樂不可能是表達太平盛世的正統曲,而是表達民情民怨的山歌、鄉歌、民謠。
從唐代民歌的角度來看,唐代民歌已經與民歌、小曲區分開來。民歌是指在山野勞動或在田間休息時創作並演唱的各種歌曲,如漁歌、田歌歌、打鐵歌以及各種民間歌舞。都屬於民歌的範疇,可以稱之為民謠。小曲,也叫曲子,通常是指經過藝人加工、改編或復制,主要流行於城鎮的各類民歌。唐朝最著名的民歌之壹叫做“支竹歌”。
.....李益《送人南》詩中說:“妳要知道,在家是快樂的,在異鄉是悲傷的。無奈孤舟夕,山歌聞竹枝。”這種民歌多為羽毛調式,可以載歌載舞,配以短笛和鈴鼓。......
李易的詩正好印證了我的觀點。綜上所述,可以斷定《守香壁夜聽笛》詩中的蘆笛,應該是壹首民歌,唐代最著名的民歌——《竹枝歌》。
至於笛子和尺八的音樂問題,建議妳找百度回答——比如/team/view/% E7 % AC % 9b % E7 % AE % AB % E5 % B0 % BA % E5 % 85% AB % E5 % BC % AF % E7 % AE % a 6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