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並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並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
《詩經?秦風》壹***有10首,《車鄰》是第壹首,《毛詩序》評:“《車鄰》,美秦仲也。”並且此詩特為贊美國君,而《毛詩序》對《唐風》中很多詩歌的點評中最多見的字是“刺”,兩相對照,“美”的詩歌為《秦風》開辟了高昂向上的源頭。
在《詩經》時代,國君之美的標準是什麽呢?詩歌不是議論文、不是說明文,它只會描述,讓妳去品味涵詠!
“有車鄰鄰”,鈴鈴馬車聲,悠遠飄揚,未見其車,先聞其聲,如音樂壹般好聽,即使在喧嘩的鬧市中,這樣的聲音也逗癢眾人的心神,在欣賞著壹支美妙的曲子,忍不住去想,忍不住駐足凝神遠望。“有馬白顛”,終於來了。《詩經》其中之美,就在於它的“不說”,等來的車大小形狀不說,車的裝飾不說,車上的人更不說,因為“不說”的內容需要由讀者去“說”。詩歌只描摹馬,而且只描摹了馬的最具有特色的地方——白顛。白顛,馬頭正中有塊白毛,舊名戴星馬,俗稱玉頂馬,是古代珍貴的名馬之壹。物以稀為貴,白顛馬的珍貴,無需多言,更重要的乘騎此馬之人地位身份尊貴顯赫。“有車鄰鄰,有馬白顛”,多麽自豪,多麽歡愉,眾人望之,亦多仰慕。
“未見君子”,仰慕已久,卻未得見,想見而不得見,有急切,也有些許失望,好事多磨,追求過程中的小波折往往都是美好結果的催化劑,美好可期,“寺人之令”,“寺人”就是宮內的小官,他會出來下傳君主的旨令的,願意相信君主,始終相信君主。這位君主可以值得人民如此敬慕和相信,這就是他最大的美好!
在《莊暴見孟子》中,提出如果國君好樂有兩種結果,“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和“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原因在於,君王是否真的做到與民同樂。
相信《車鄰》的君主是位與民同樂的君主。“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並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並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漆、栗、桑、楊四種樹都很自然地生長在它們適宜的地方,以此比興,君民亦然,各得其生,也各得其樂,安居樂業,“並坐鼓瑟”“並坐鼓簧”,壹片祥和,在享受音樂中,暫時摒棄了等級差別,忽略了君民的地位懸殊,消弭芥蒂,君王沒有傲氣,和百姓平等交流,訴說他心中的願望,珍惜眼前所有的美好時光。這也代表了所有百姓的心願,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會全心為君,和睦相處,上下齊心。
國君之美,不在於個人體貌姿態,而在於個人修養魅力,與民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