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黨聖元的學術成果

黨聖元的學術成果

《中國古代文論的範疇和體系》,《文學評論》1997年第1期;

《傳統文論範疇體系之現代闡釋及其方法論問題》,《文藝研究》1998年第3期;

《中國古代文論範疇研究論管見》,《文藝研究》1996年第2期;

《傳統文論詮釋中的視界融合問題》,16000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第6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3期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1期文摘;

《錢鐘書的文化通變觀和學術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錢鐘書的文化通變觀和學術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1年第1期;

《對當前古代文論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學術訪談),《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學科範圍、體系建構與書寫體例——古代文論研究中諸問題的思考》,《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返本與開新:本體性闡釋與中國古代文論當代性意義生成問題》,《西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18000字(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5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3期文摘);

《對話與中國古代文論當代性意義之生成》,《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1期,12000字,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中的“進步”觀》,13000字,《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1期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6期文摘;

《如何闡釋和表述中國傳統文論範疇》,10000字,《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秋之卷;

《中國古代文論的“當代性”意義生成問題》,12000字,《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斷裂與融合——兼談古代文論研究中的過度闡釋問題》,《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8500字,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第2期全文轉載;

《主導多元 綜融創新》,12000字,《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4200字,《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化命題的學術價值之再認識》,15000字,收《文藝學的走向與闡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學科意識與體系建構的學術效應——關於古代文學批評史研究學科的壹個反思》,7000字,《文學評論》2004年第4期;

《談“易象”》,《思想戰線》1986年第3期;

《〈淮南子〉對於情感與審美關系之認識》,《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4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0月;

《象·實象·假象》,《西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

《<淮南子>的藝術創作論和審美鑒賞論》,《文學遺產》1987年第4期;

《傳統文化的精神審美》,《思想戰線》1989年第1期;

《<淮南子>的美論》,《文學評論》叢刊第31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3月;

《論漢魏六朝的賦體源流批評》,《延安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新世紀《文心雕龍》研究綜述》(上),10000字,《麗水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新世紀﹙文心雕龍﹚研究綜述》(下),《麗水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徐幹〈中論〉敘錄》,18000字,《差異》第3輯,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魏晉思潮與士人的生命視境》,收《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壹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7000字;

《魏晉思潮與六朝人格審美風尚》,收《華夏民族審美精神鳥瞰》壹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魏晉名理學與六朝審美主體精神》,16000字,《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蘇軾的文章理論及其美學特質》,《人文雜誌》1998年第1期;

《蘇軾詩學批評之義理及其特點》,14000字,《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蘇軾詩學觀平議》,《延安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張問陶詩歌及其詩論》,5000字,收《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三峽出版社2002年6月;

《章學誠的傳記寫作理論與實踐》,19000字,《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清代碑誌義例:金石學與辭章學的交匯》,《江海學刊》2007年第2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轉載;

《論文學價值評價標準及其方法論原則》,《小說評論》1997年第3期;

《論文學價值觀念之規範》,《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命題與反命題之間》,《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拓展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文化維度》,《文學評論》2010年第5期;

《拓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文化維度》,《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30日;

《強化人文研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文化擔當職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11月16日;

《大眾媒介文化及其社會影響辨析》,9600字,《西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文學

研究文摘》2010年第1期文摘;

《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研究——全國第壹屆中國文學研究博士後論壇·前言》,6000字,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視覺文化與文論轉型及其問題呈現》,3000字,《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7月7日第5版;

《新世紀呼喚文學的尊嚴》,《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0月27日第2版,3000字;

《建構文學理論的中國話語》,《人民日報》2009年11月20日,3000字;

《本質抑或去本質、反本質:新世紀以來中國文論研究的兩種思路論衡》,《文藝爭鳴》2010年1月號,18000字,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第6期頭條全文轉載;

《新世紀中國文論回顧:問題與模式》(學術訪談),《麗水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10000字;

《新世紀文學史理論研究的格局、問題意識及方法範式》,《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14000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文摘,《高度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3期文摘,《新華文摘》2010年第12期“論點摘編”;

《新世紀中國生態批評與生態美學的發展及其問題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第3期;

《新世紀文論轉型及其問題域》,15000字,《北方論叢》2009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9期文摘;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第8期頭條全文轉載;《新華文摘》2009年第19期文摘8000字);

《創作自由與文藝家的道德意識》,《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11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6期文摘;

《當前文學界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之爭》,《中國社會科學內刊》2007年第1期;

《當前文化研究的誤區及理論應對》,《河北學刊》2008年第1期,10000字,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8年5期全文轉摘;

《文學界關於文學創作理性與非理性以及文學本質問題的討論》、28000字;收何秉孟、高翔主編《理論熱點:百家爭鳴12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

《當前消費文化研究與實踐中需要重視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7年第7期;

《當前消費文化研究與實踐中需要重視的問題》、《紅旗文稿》2007年第9期;

《當前消費文化研究與實踐中亟須高度關註的問題》,《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7年第4期;

《論當前“文化研究”的誤區及其理論應對》,《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7年第4期,18000字;

《主導 多元 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人文理論創新》,8500字,收《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9月;

《主導 多元 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人文理論創新》,8500字,收《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

對話交流 和而不同》,《人民論壇》2000年第6期 ;

《說“新變”》,《小說評論》1995年第1期;

《從消費復位於變革——對當前文學觀念發展的壹個反思》,《小說評論》1995年第3期

《平面化:當前王蒙文化心態的價值特征》,《小說評論》1995年第4期;

《當代文化精神構建的現實意義及其儒學資源》,《文化評論》第1輯,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當前文化建設中的價值取向與人文精神》,《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論文學創作中作家的價值認知過程》,《淄博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說不盡的<廢讀>》,《小說評論》1996年第1期;

《人文理性:作為當前文化反思的壹個話語》,《湖南文學》1996年第12期;

《論文學價值觀念的基本規定性》,《學術研究》1996年第3期;

《人文理性精神之重構》,《廣州文藝》1996年12期;

《學術規範與學術人格》,《文學評論》1996年第5期;

《中國先進文化建設中的十大關系》,22000字,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若幹重大理論問題研究》,主要執筆人之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1月;

《綜融之博》,《中華讀書報》2003年;

《敏澤美學思想研究》,收《中國當代美學家》,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

《敏於思、勇於行——敏澤先生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文學遺產》2007年第6期;

《評李春青<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史>》,《文學評論》,2010年第2期,7000字;

《評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文學評論》,2007年第4期;

《放飛青春中國的美好明天——讀薛保勤的詩歌〈青春的備忘——壹個知青的往事追懷〉》,《延河》2007年第10期

《聚焦於革命聖地的思考》,《延河》2001年第6期;

《評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文學評論》,1999年第4期;

《去蕪存菁 澤被詩苑》,《陜西圖書館》,1989年第4期;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讀後》,《文藝報》,1990年6月2日第3版;

《傳統文論範疇體系研究的新收獲——評〈中國美學體系論〉》,《文學遺產》,1997年第3期;

《評〈中國敘事學〉》,《文學評論》,1998年第3期;

《明代北京史研究的新收獲》,《中國史研究動態》,1998年第3期;

《評吳承學〈中國文體形態研究〉》,6000字,《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古代文論的現代遭際》,26萬字,獨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還原與建構——黨聖元古代文論研究論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文學價值論》(與敏澤合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7年1月,1999年1月修訂再版;

《與古為鄰》,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中國古代道士的生活》,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六朝清音——華夏審美風尚史魏晉南北朝卷》,(與袁濟喜合著,第壹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老子評註》,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5月,20萬字;

《老子評註》,嶽麓書社,2007年九月,20萬字;

《宋代文論名篇選評》,收《中國文學名著分類集成·文論卷壹》,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

《六朝悲音——魏晉南北朝詩歌選註評》,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1996年7月再版;

《華夏民族審美精神鳥瞰》(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東方閑情》(合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回讀百年——20世紀中國社會人文論爭》(執行主編之壹,5卷10冊),大象出版社1999年10月;

《新世紀文論讀本》(8卷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名家書趣》(9種),中原農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國學基礎文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中國人的閑情逸致》,與黃卓越合作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