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過三個月的戰火,壹封家書抵得上壹噸黃金。”詩人想:戰爭已經連續進行了壹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被迫逃往蜀國,唐肅宗剛剛繼位。但官軍尚未取得有利形勢,未能收復西京。看來戰爭還不知道會持續多久。
2.我記得我被俘虜了,關在敵營裏。很久沒有老婆孩子的消息了。他們生死未蔔,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要是我能收到家信就好了。“壹封家信,抵得上壹噸黃金”包含了很多辛酸和期待,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盼望已久的情況下的迫切心情。
3.戰爭是家書勝過“壹萬塊錢”的真正原因,也是所有戰爭受害國人民的感同身受,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自然讓人潸然淚下。
擴展數據:
1,原文
長安失陷,國破,唯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森林茂密。
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
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
惆悵纏繞,撓頭思索,越撓白發,幾乎插不上壹根發簪。
2.解釋
長安失陷,國破,只剩山河;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植被茂密。感受著被打敗的處境,看到花開就淚流滿面,失望怨恨,聽到鳥鳴就膽戰心驚。持續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壹個春天,家裏的來信很少。壹封信值壹萬兩黃金。擔心,撓頭想,白發越來越短,插不進去。
3.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壹月,安祿山反叛唐朝。次年6月,叛軍攻占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恒力在靈武(今寧夏)繼位,輔佐唐肅宗。
杜甫聞訊,把家安在渡舟,獨自前往肅宗朝廷。可惜途中被叛軍俘虜,送往長安,卻因地位卑微而未被囚禁。第二年春,從唐肅宗赴德,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長安壹片蕭條的景象,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部傳誦千古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