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魚、鯖魚、白蝦並稱為“太湖三寶”。
冰魚
銀魚,俗稱面魚,或面魚,體長幾寸,略圓。相傳吳王食之有余,棄之於水,化為魚,古稱殘魚(銀魚之名,是因其遊於湖中,如銀箭離弦)。可見,太湖銀魚作為我國珍貴的食用魚種,開發歷史悠久。
太湖銀魚有四種,分別是銀魚、銀魚、銀魚、銀魚。前兩個比較大,後兩個比較小。整條魚白色,透明,骨頭軟,無鱗,除了雙眼有黑點。產卵期集中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是捕撈的旺季。明代詩人汪恕誠的詩句“流邊冰盡,銀魚奔流,白玉盤浮,不必探內點”是對銀魚的贊美。宋代張喜安寫的詩“立春後,銀魚不如鱸魚”,銀魚和鱸魚都列為魚中珍品。
銀魚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g銀魚含蛋白質8.2g,脂肪0.3g,碳水化合物1.4g,鈣258mg,磷102mg,鐵0.5mg,熱量41大卡,維生素B1和B2。
新鮮銀魚經陽光照射後可制成幹銀魚,形似玉簪,色、香、味長期不變。產於蘇州蕩口的幹銀魚,體長不足兩寸,體扁,肉肥骨軟,色澤白亮,列為上品。遠銷歐美,享有很高的聲譽。
銀魚肉質細嫩、白嫩、無骨刺、無腥味,可用於烹制各種美味菜肴和鮮湯。魚湯鮮嫩的“銀魚丸子”和清香嫩滑的“銀魚攤黃菜”是太湖銀魚制作、名廚加工烹制的兩道傳統名菜。食用銀魚幹,烹飪前要用清水浸泡。若用雞蛋煎,嫩滑可口,軟而無骨,是江南名菜。
美琪
梅子鯉,又名湖鯉,俗稱毛魚,略扁薄,尖小嘴大。它的眼睛生在頭的前上端,腹部略寬,尾巴窄而窄,鱗片細而白,整體形狀狹長如竹葉。
據晉代張華《博物誌》記載,相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積蓄力量,與吳國展開決戰,為自己報仇。當時的吳王夫差,因為美貌整天尋歡作樂,揮霍無度,毀了忠義。吳軍不願為他而戰,越軍獲得有利戰機,接連獲勝。但由於被太湖水面阻擋,無法攻克吳國都城,戰事陷入僵局。就在越軍即將耗盡口糧,想要撤退的時候,突然壹群群小魚在越軍戰船周圍漂浮——那就是梅艷。越軍抓到糧食,士氣大振,迅速入侵吳國都城(今蘇州),滅了吳。相傳,太湖中的梅梅是由吳王夫差把吃剩的肉和骨頭倒進太湖而變成的。因為比銀魚長,太湖漁民習慣稱美美為銀魚哥。
梅鯖魚每年3、4月產卵,6月開始見魚,隨後是捕撈季節。所以民間有諺語“七七,梅花鯖魚在壹起”,漁期可持續到次年二月中旬。
日本鯖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鈣、鐵等無機鹽。特別是嫩骨和雞蛋中含有大量的鈣,約為銀魚的三倍,是對人腦和骨髓的補品,特別適合作為年輕人的保健食品。
太湖漁民通常習慣及時用炭火將剛捕撈上來的薏苡慢慢曬幹,制作出味道鮮美、無腥味的幹薏苡,是太湖著名特產,被視為餐桌上的珍品。
鯖魚(鮮)及其魚幹有多種烹飪方法,可以清蒸,也可以紅燒。例如,如果將幹鯖魚與鹹菜或豆腐壹起烹飪,這對江南太湖地區的人們來說是壹道美味的菜肴。
白蝦
生長在太湖開闊水域的白蝦,屬於淡水蝦。體色透明,頭有須,胸有爪,眼突出,尾分叉。據《太湖備》記載:“太湖白蝦天下第壹,熟時色仍白。”
太湖白蝦大多生活在水生植物豐富、水域平靜的淺水區,食性主要是植物殘片、有機殘體和弱小的無脊椎浮遊生物。每年5月至7月中下旬,是白蝦產卵的旺季。春季早期產卵孵化出的幼蝦,經過兩三個月、六七次蛻皮,6月中下旬長成對蝦,8月底成熟產卵。沒有特別的汛期,通常農歷六七月是吃蝦的季節。
太湖白蝦鮮嫩可口,營養價值很高。據科學分析,每100g食用蝦含蛋白質20.6g,脂肪0.7g,鈣、鱗、鐵等無機鹽和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除了食用,還可以入藥。當代藥學家葉菊泉在《食中藥學與方劑學》壹書中說:“蝦性甘溫,能養痘、泌乳、壯陽。它是壹種很強的養精藥物,口服它可以解毒。”
蝦做的菜色香味俱全。“羅比蝦仁”、“炸蝦餅”、“三蝦豆腐”等名菜都是由技藝高超的廚師制作,吃後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