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梅花山的歷史

梅花山的歷史

梅花山原是三國武帝孫權的葬地。18歲的孫權控制吳棟政權後,為了對付曹魏,聽從了張紅等人的建議,建都秣陵,改秣陵為建業。孫權為南京古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大大擴展了南京城。從建業當時的規模來看,“東有中山,北有後湖(玄武湖),南有秦淮,西有石頭。”孫權還疏浚拓寬秦淮河,開鑿清溪、杜雲、破崗渡等運河,與秦淮河相通,解決了南京的排水和用水問題。據文獻記載,孫權死後葬在朝陽門外的第三座山上,所以這座山叫孫淩鋼。孫權、他的妻子蔔氏和他後來的妻子潘葬在孫,而孫登王子也葬在附近。

相傳朱元璋修建地宮時,中國軍隊的統帥李信奉命將附近的建築全部遷移到其他地方,孫玲也在這個範圍之內。李信為了慎重起見,特意向明太祖朱元璋詢問了孫玲遷都的事情。朱元璋說孫權是英雄。離開他的墳墓,給我看大門。這樣,孫玲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梅花山以梅花聞名於世,梅花植物成千上萬,品種繁多。春天梅花盛開時,滿山的梅花爭艷,遊人如織。1982年,山上建有壹組清新雅致的仿古建築,取名“暗香亭”,取自北宋詩人林逋的詩句“影橫散水淺,暗香浮月暮”。這座亭子造型優美,別具特色,把梅花山點綴得更加富麗堂皇。南京的梅種植始於六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1929孫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後,當時的中山陵園管委會決定在孫淩鋼建設紀念花木區,大面積栽培梅花。後來梅園面積不斷擴大,品種逐年增多,成為遊客賞梅的勝地。孫之壹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取而代之的是梅花山。如今梅花山上的“觀美軒”所在地,原是汪精衛之墓。1946 1、何派74名兵馬炸墓開棺,夷平墓地。1947年春,陵園在此建亭,名為“觀美軒”,上面有對聯:“天闕遙望鶴舞,小令望伏龍眠”。

梅花山1958後,中山陵園管理處開辟了100多畝荒山,種植了猩猩紅、骨紅、趙水、宮粉、跳枝、千葉紅、長枝、胭脂、玉盤、春送等壹大批珍貴品種。,其中《別角夕水》為中國唯壹,尤為珍貴。春天梅花盛開時,漫山遍野,花香飄萬裏。來這裏賞梅的遊客摩肩接踵,高潮季節每天都在十萬以上。為方便遊客,陵園管理處於1982在梅花山東北新建了壹座旅遊餐廳,並以宋代詩人林逋的詩《詠梅》命名為“暗香閣”。餐廳是兩層小樓,用餐時可以靠窗欣賞梅花山醉人的景色。樓下有詠梅齋、疏影堂、知春閣,由曲曲折折的回廊相連,總建築面積約1.540平方米。

1992起,中山陵園管理處在梅花山東側新開了壹個梅園。新梅園是梅花山的延續,也是自成壹體的自然景觀梅花園。全園占地面積72309平方米,新植李樹2500余株,與原有的梅花山共同構成千畝園中的千株李樹。同時,新梅園還種植了櫻花、合歡、池杉等觀賞植物。,並鋪設草坪,彌補季節變化造成的空隙,使整個花園四季皆美。公園還開辟了6672平方米的人工水面,分成幾個小池塘,形成獨特的水景。臨池還有香亭和冷香亭,都是彩畫裝飾,黃色琉璃瓦覆蓋。

據史料記載,梅花山原是三國東吳孫權墓所在地。為了紀念這個歷史遺址,1993年,陵園在梅花山東麓新建了孫權故事園。同時,孫權故事園引進了100多個日本梅花品種,為梅花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梅花山占地420畝,梅花品種200多個,梅花1.3萬株。南京梅花山正以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逐漸成為全國梅花文化中心。

從1996開始,南京每年春天都會舉辦國際梅花節。通過壹系列大型旅遊、商業、文化、娛樂活動,多方面、多層次地向世界展示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病逝,葬於梅花山。1946年,國民政府即將遷回南京時,何下令炸毀王墓,王遺體火化,骨灰在清涼山火葬場升起。在王墓原址上建有廊亭,北橫額題寫“飛鶴”二字,此處亦稱“觀美軒”。

1993年,海峽兩岸商務協調委員會會長張平沼發起捐款,在山頂觀美軒北側修建博愛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