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學,是建安前幾年至魏明帝最後壹年(239年)這段時間的文學,實即曹氏勢力統治下的文學,而創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間。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楨)和蔡琰等。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壹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
擴展資料:
建安文學思想風格 :
(1) 建功立業,政治理想高揚。東漢末年的動亂使建安文人飽受離亂之苦,也激起他們的政治熱情。建功立業揚名後世成為他們***同的理想追求。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下為己任,曹丕的《黎陽作詩》三首寫曹軍南征之事,既寫行軍的艱苦,更突出了“救民塗炭”和誌在“靖亂”的決心,建功立業揚名後世。
(2) 對人生苦短的哀嘆。當時社會動亂生靈塗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壽。面對短壽多艱的人生建安文人采取了三種態度,壹是單純的哀嘆如阮籍的《七哀詩》良時忽已過身體為土灰。
壹種是感嘆歲月短促,功名未建卻仍努力追求。如曹植的《贈徐澣》。第三種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如曹操的《龜雖壽》。
(3) 離亂之苦。社會動蕩不安,人們飽受離亂之苦。如蔡琰的《悲憤詩》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寫出了離亂之苦。
(4) 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假借修長城之事,描寫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格調蒼勁而悲涼,有濃郁的悲劇色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