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宋 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
壹自**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
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唐代詩人來鵠詩雲:『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在**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 範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壹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 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藥線,壹連百餘不絕。
』此指用藥線串在壹起的鞭炮。 明代黎淳有《爆竹》詩:『自憐結束小身材,壹點芳心不肯灰。
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壹聲雷。』所詠的是『升天雷』,北方稱為『二踢腳』。
**的發明,本是為和平生活用的,後來用於戰爭,乃是人類的不幸;用於侵略戰爭,更是人類的大不幸。 二、宋 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壹年。
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 宋代教坊 *** 原屬宮廷,是為官妓; 『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禦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 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 *** ,顧倩只應』。壹年之內,難得休息。
只有新歲初壹有空閑自娛。 三、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
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
各家門前貼壹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 《清波雜誌》載:『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
』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詩雲:『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清代《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
』 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四、唐 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裏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 《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
傳說 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檐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壹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 此俗傳至唐宋 ,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
其實 ,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 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 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壹種化妝時尚。
五、晉 饋春盤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 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
』 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 註雲:『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
』 五辛盤又稱春盤。 《摭遺》載:『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饋貺。
』 《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這壹風俗傳到唐、宋、金、元。
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六、唐 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宵多留連。
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
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 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
蘇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成為元宵詩經典之作。 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
『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七、宋 蠶蔔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
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 宋楊萬裏有《上元夜裏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壹歲之禍福,謂之蠶蔔,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裏住,村落無燈惟有雨。
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雲雲。
既說是裏俗,可知是楊萬裏家鄉江西吉州地方的風俗;也即南方養蠶地區的風俗。 八、明 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
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嶽陽萬丈樓。 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
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墻高。』 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遊城墻為樂事 九、唐 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
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
西漢揚雄有《逐貧賦》。 據《金谷園記》雲:『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
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
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
2. 關於壹些古代文體論。
論是壹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壹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
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
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
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
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遊記。
遊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壹種散文形式。遊記的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壹人壹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壹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遊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嶽陽樓記》、《遊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 ***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壹種議論文體。
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贈序。文體名。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
其後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
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跡,寄托哀思,激勵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話。
兒童文學的壹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
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象,便於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序”壹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
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壹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
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雜記。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
《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壹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民間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
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象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
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說。古代議論說明壹類文章的總稱。
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贈序文:文體壹種。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例如《送東陽馬生序》。
這類文多為頌贊勉勵之辭。 書說文:“書”指壹般書信。
“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義理文。把二者歸為壹類裏,是因為“書”在內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例如《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答李翊書》、《報劉壹丈書》等。 傳狀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
壹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多采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
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諸如《蘇武傳》、《張衡傳》、《海瑞傳》等。
論辯文:是古代的壹種論文文體。有“原……”、“……論”、“……。
3. 好多古文看不懂,古代的文化不能領略到,真是可惜啊.開始我也這樣覺得,但如果妳真的對它有興趣的話,真的只有二個字:堅持.妳要堅持看這些文章,看不懂也要看,努力理解是什麽,實在不行查找註釋,當妳有壹種突然領悟的感覺時,妳的水平就上升了壹點,這樣堅持看堅持讀堅持想,妳的理解能力會大大提高,只是有些古時的用法現在不常用的以及壹些古字的意思需要妳去記,還是堅持讀,碰到多了,自然記住了,總之壹定要自己領悟,自己鉆研,自己體會,到後面是越學越輕松,主要還是那就是:堅持看堅持讀堅持想.我就是這樣過來的,現在已經好多了, 當然,這是要花工夫的,所以貴在堅持,如果不肯花工夫,那是永遠也沒用的.如果妳肯用工,希望這些話能對妳有幫助. 這是本閣的肺腑之言 本閣留於2010.9.6。
4.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識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 文章來源:網友提供 點擊數:441 更新時間:2008-7-6 16:14:29 壹、科舉制度 鄉試-----------會試---------------殿試 舉人-----------貢士---------------進士 解元-----------會元---------------狀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國:九州、華夏、四海、神州 2、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 3、陰陽:古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4、南京:建康、金陵 5、揚州:廣陵 6、蘇州:姑蘇 7、成都:錦官城 三、官職任免 拜:授給官職;除:免除舊職任新職;授:授給官職;擢:提撥;遷:調職,壹般指升官;左遷:降職調動;罷:免職停職;免:免除官職;黜:廢黜,貶退;謫:降職並調動 四、時間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農歷初壹 望:農歷十五 既望:農歷十六 晦:農歷每月最後壹天 五、並稱 1、王孟: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4、韓柳:韓愈、柳宗元 5、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林、駱賓王 6、蘇辛:蘇軾、辛棄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亞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蘇:蘇軾、蘇轍、蘇洵 12、蘇黃:蘇軾、黃庭堅 13、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 14、四大文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 15、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 16、歲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8、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9、 *** :《詩經》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 20、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21、三吏三別: 六、代稱 1、學生:桃李 2、婦女:巾幗 3、弟兄:手足 4、詩人:騷人 5、菊花:黃花 6、杜鵑:子規 7、家鄉:桑梓 8、國家:社稷 9、史冊: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戰爭:烽煙 12、音樂:絲竹 13、文學才華: ***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別稱 李白:詩仙 青蓮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蘇軾:東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稱聊齋先生 杜甫:詩聖 詩史 陶淵明:靖節先生 歐陽修:醉翁 六壹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陸遊:放翁 辛棄疾:稼軒 孟子:亞聖 名、字、號 古人幼年時取名,成年時取字。
名字均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
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長輩稱字表禮貌和尊敬。
號,又叫別號、表號,由自己取號,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 八、年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計時 年號記年 天幹地支紀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貫:《柳河東集》 書室:《聊齋誌異》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別號:《稼軒長短句》 謚號:《歐陽文忠公文集》 官職:《杜工部集》 年號:《白氏長慶集》 十壹、名著人物與事件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精衛銜石填海、伏羲發明八卦、誇父追日 十二、專著 《詩經》:第壹部詩歌總集 《水經》:第壹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書 《史記》:第壹部紀傳體通史 《論語》 《孟子》 《左傳》:第壹部編年體史書 《水滸》:第壹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紅樓夢》: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儒林外史》:第壹部長篇諷刺小說 《三國演義》:我國文學史上第壹部章回體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