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親切淳真平淡自然的風格
陶淵明的詩的內容均為自己親身見聞和感受,詩中的生活場景又為人們習見。他的詩正是選擇了帶有典型意義的景物和事物,用人們熟知的形象,藝術地再現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讓人壹讀就懂,倍感親切。同時他又能與讀者真誠相見,不虛誇,不掩飾。自己的生活困難、思想矛盾,都能坦率的和盤托出不避醜拙,毫無嬌柔做作之態,詩中處處有詩人在,有真情在,讀其詩,如見其人、如見其心,確實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如①《和郭主薄二首》其壹②就是這樣的名篇。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鄉居的淳樸、悠閑生活,表現出擺脫官場牢籠之後那種輕松自得,懷安知足的樂趣。全篇似乎只隨意拈了幾個極平常的生活情景,“堂前有樹可以乘涼,閑暇之際讀書彈琴、蔬菜糧倉小有盈余,新釀美酒自斟自飲和學語稚子戲嬉身邊。”但詩人緊扣壹個“樂”字將它們組合起來,整個生活的淳真之趣就躍然紙上。如:首兩句寫景只壹個“貯”字,仿佛仲夏清幽涼爽的林蔭下貯存了壹甕清泉,伸手可掬壹般,平淡中有醇味,樸素中見奇趣。又如:“臥起弄琴書”的壹個“弄”字,用在此處微妙地表現了詩人那種悠然自得,逍遙無拘的樂趣。全詩“無誇張”,“無虛浮”任以淳樸真情動人。我們仿佛隨著詩人的筆端走進了那寧靜、清幽的村莊。領略那繁木林蔭之下涼風吹襟的愜意,聆聽那朗朗的書聲和悠悠的琴韻,看到了小康和諧的家庭,自斟自酌的酒翁和父子嬉戲的樂趣。全詩平淡沖和,意境渾成。令人感到淳真親切,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通篇展現的都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雖如敘家常,然皆壹壹從胸中流出,毫無嬌柔做作的痕跡,固而使人倍感親切。從中不難體會詩人返樸歸真,陶然自得的心誌。
全詩寫了詩人移居求友的初衷,鄰裏交往的快樂。所寫的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壹件事,但在詩人筆下款款寫來,讀者卻感到親切有味。所用的語言,平常如口語,溫和高妙。看似淺,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遠。如寫移居的如願以償:“蔽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純然口語,直抒人生見解。“何必”二字,率真中有深曲,映出時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態。嬌嬌脫俗,高見亮節。如松間白鶴,天際鴻鵠。又如詩寫和諧坦誠的鄰裏友誼,僅以“時時來”出之,可謂筆墨省凈,引人遐想。欣賞奇文,狀以“***”字,分析疑義,狀以“相與”均是傳神之筆墨,如果奇文自賞,疑義自析,卻於情銳減,更無法深化移居之樂的主題。而“***”和“相與”前後相續,則熱烈抗言之情態呼之欲出,使“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成為絕妙詩句。生動的體現了其詩淡而有味,外質內秀,似俗實雅的韻致。
陶淵明詩的平淡自然的風格,還表現在善於通過寧靜淳樸的鄉居生活的描繪來表現詩人恬靜的心境和淳真的情感。如:〈歸園田居〉(二) 這首詩,詩人用質樸無華的語言,悠然自在的語調,敘述鄉居生活的日常片斷,寫出了鄉居生活的寧靜。全詩由兩幅圖景構成。壹幅是幽僻的田園隱居圖,壹幅是淳樸的鄉村民俗圖。兩幅圖景交映成趣,構成了逼真的田家氣象。看似平淡自然,然而在這壹片“靜”的境界中,卻流蕩著壹種古樸淳厚的情味和詩人摒棄世俗,安於田園的情懷。
類似以上這樣風格平淡自然的詩作,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很普遍。如:《歸園田居》(四)、《讀山海經》(之壹)、《雜詩》(之二)、《飲酒》(之九)等都是平淡自然的名篇。在詩中,詩人壹任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無論是淡雅素凈的田園風光,安閑的農村生活,還是詩人處在這種環境中恬靜,愉悅的心境,都用清新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而自然的抒寫出來,壹切仿佛是從胸中自然流出,謝盡爐冶,斧鑿之痕。正如蘇軾所贊:“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
二、渾融完整,高遠入化的意境
陶淵明不重視實境的描繪,取景大都平淡無奇,並不拘泥於眼前的實有,只取與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即意中之境;又不求形似,只是勾勒景物的輪廓,自然景物只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外化”,這種以意造景的手法,使自然景物都處於特定的環境之中,與人的生活、感情融成壹片。使詩人的主觀之意與客觀之境渾然壹體,高遠而富有神韻。使自然美與感情美和諧統壹,從而創造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高度境界。
《歸園田居》(壹)就是詩人擷取眼前的風光,創造寧靜淳樸的意境的範例:
全詩先敘寫了自己崇尚自然的情懷,接著描繪田園村舍的風光,結尾抒發重返自然的喜悅心情。全篇渾然天成,意境深遠。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草屋、林蔭、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這些農村中常見的景物。以平淡蔬蕩的筆墨,勾畫出了壹幅竹籬茅舍、紅綠相映、炊煙裊裊、春華秋實、風華清美的“鄉村野趣圖”。看榆柳綠蔭籠罩於後,桃李競艷置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遠處,山村依稀可辨,幾縷炊煙裊裊升起。近處,耳畔深巷狗吠,樹巔雞鳴,隱隱可聞。這壹切無不充滿生機,趣味盎然,組成了壹幅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人化的自然”畫面。這裏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使詩人重返“自然”。這壹切,構成了富有生活氣息而令人心馳神往的意境。使人們並切地感受到鄉村所特有的樸素、安寧和和平,詩人歸田以後愉悅,滿足的心情自然流露無遺。
再如:《歸園田居》(三):
平易淺顯的日常生活片斷,使全詩顯得事真、景真、情真、意真。陶淵明熱愛歸隱耕種生活,親自參加勞動,無拘無束,樂在其中,勞動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畫面中,詩人俗衣淡衫,荷鋤理穢,在皎潔的月光下悠然歸家、豁達、高潔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這種情調,這種境界使人倍感親切。
另外,陶淵明善於運用神思遐想以意造境,構築理想的境界,他喜歡描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勾勒和睦舒暢、淳樸可親的社會環境。這裏沒有明爭暗鬥、沒有爾虞我詐。情趣清雅、境界高尚。如詩人筆下的《桃花源詩》。詩人對桃花林奇異、優美之景的描述,已是引人入勝;桃源之不可再尋,更增添了撲朔迷離的傳奇色彩。這更是令人向往。桃花源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其融洽,這正是農村中淳樸的人際關系的升華。這是陶淵明對現實世界不滿的反映,也是他對農民理想和願望的描畫。盡管也有局限,但在他對這種境界的追求中,完全再現了他高尚的人格。
三、精工凝煉、本色自然的語言
陶淵明的詩語言質樸無華,平易淺近,平中有奇,淡中有味,不加雕飾之中蘊含著豐富的形象。極盡語言純凈之美。正所謂:“文體省凈、殆無長語”。③他不用誇張的鋪排和綺艷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對仗和深僻的典故。其詩句的魅力,在於全是以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語言,在於內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閑適淡泊的人生,他要表達的情懷是壹片純真心地,而非矯飾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選擇的只能是純凈的去盡華飾的語言。雖平淡但不淺薄,不是未經加工錘煉的民意平俗的口頭語,而是匠心獨運,剝落浮華後高度凝煉的“田家語”。
試看他的《飲酒》(其五):
起首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詩人不經意地與妳交談,然而卻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蘊含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深深喜愛;對安靜田園的贊美以及對人境之喧、官場仕途的厭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壹句由虛入實,信手拈出詩人田園生活的壹個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審美意義的場景,給予了最完美、最藝術而又最自然的表現。平淡自然,詩意深醇,卻又元氣天成。卻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絕唱!“采”、“見”二個動詞,描繪詩人本自采菊,無意望山,偶然見之,悠然之態而天成。故蘇東坡評此二句為:“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④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壹刻似乎有***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壹起奏出,融為壹支輕盈樂曲。“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壹個“佳”字,恰如其分的透露了詩人對“山氣日夕佳”的感覺和體會。給人留下聯想的空間。雖如同口語,但其無心而心與物遇,物我相融之境宛如眼前。結句中詩人由“欲辯”而“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妙極!它涵蓋了更多的、更豐富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涵,個中滋味,留給讀者自己品味。
陶淵明詩的語言洗盡鉛華,以質樸自然的語言創造出情味極濃的沖淡之美的藝術境界,寫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卯歲十月中作與從第敬遠》,不用“撒鹽”、“飄絮”之類的精巧比喻,只是平平常常十個字,就寫出了雪落無聲的輕柔意態。寫風“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只壹個“翼”字,便將南風微拂新苗搖曳之態寫的和煦暖人。“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等好多這樣的句子都是明白如話的佳句。再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看似平淡的八句詩,卻寫出了壹片生動的田園生活和氣氛。詩人只是淡淡道來,點到為止,但他曠達高潔的胸懷,恬淡高尚的生活態度,以及與當時士大夫迥異其趣的追求,無不見之於字裏行間。諸如此類的詩句在陶淵明的詩作中無處不在。《歸園田居》(壹)、(三)、《雜詩》(壹)、《詠貧士》(壹)等都是這樣。
陶淵明的詩的語言是不露斧鑿卻高度藝術化的傳神之筆,是詩歌大師語言功力爐火純青的極致化境,非尋常人可比。因此元好問評陶詩:“壹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⑤殆非虛譽。
四、真淳雋永的理趣
陶淵明田園詩作的另壹個突出成就是理趣盎然、情理交輝。詩人以情化理,理入於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筆墨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於意象之中。同時,詩人精心選擇蘊含自然之理的形象,構築令人神往的藝術意境,讓人們悉心體察他所說的理,心領神會,回味無窮,收到了異乎尋常的藝術效果。如前所引的《飲酒》之五,就是壹首借自然景物進行說理的詩。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壹步,就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詩的開頭,詩人便虛構了壹個鬧中獲靜的意境,又從哲理的高度闡明了鬧中獲靜的原因。“心遠”表明詩人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抱著隔離和冷漠的態度,自然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緊接著,詩人又用壹系列自然景物,形象地說明了如何才能達到“心遠”的途徑。詩人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揚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山氣”二句並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而是寓含著詩人對生命真諦的領悟: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生與自然的關系,而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壹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只能順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無所待,無所使,自然而然,從而可以進入自由自如的境界。而不是應著眼於外在的追求。因為外在的追求,必然會帶來得之“驚”、失之“憂”,就會從根本上破壞生命的和諧。詩人從偶然看到的由山氣歸鳥構成的那片風景中悟出人生的真諦,他覺得自己和那片風景已經融為壹體,化為“飛鳥”歸於山中,返歸自然的狀態。惟有這種自然的狀態才是“真”。他想把其中的“真意”說出來,又覺得說不出也不必說了。
又如《雜詩》之四:
詩人對田園自由生活的歡悅情趣躍然紙上,出語曠達,意蘊悠長,深具壹種執著嚴肅的人生態度。追逐空名的人生,終是喪失自我的人生;獨立自由的人生,才是真實不虛的人生。詩人處於亂世之際,決然退出黑暗仕途,不與“當世士”同流合汙,以保全自己獨立自由的人格。這種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就在對自在生活的情趣中得到了新的詮釋。也使我們在感悟詩意的同時,將生活中的千千結豁然開釋,從而以坦然的胸懷面對萬花筒般的人生。這些道理,詩人不是以抽象的語言告訴我們,而是以具體的形象和意境來表達哲理,從而達到哲理性和形象性的統壹。
另外,在《移居》、《擬古》等其他詩作中,作者都盡情抒寫了自己歸田後的自得情趣,同時也表達了他委運自然的人生哲學,情理兼備,雋永深刻。作者猶如剛剛掙脫牢籠囚禁而重歸山林的小鳥,被大自然本身無限魅力所征服、所激動。大自然中的萬物,無不體現著壹種難言的“真意”,這恰與虛偽的世俗形成鮮明的對照,他在躬耕實踐中找到了人生的歸宿,在自然淳樸的田園生活中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盡管他也接受了老莊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然而他所理解的“自然之理”是與儉樸而充實的田園生活緊密聯系的,他所追求的“自然之理”包蘊在淳樸篤實的田園生活中。另外,詩人把莊子對生命的哲思和儒家的自然不息精神結合起來,表現了人的生命力的激揚,堅持了壹種新的自然觀,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壹幟。以上詩作中的這些道理,如果不是借助於自然形象,而是平鋪直敘地演說,那顯然是枯燥無味,與玄言詩無異了,也就不能稱作是真正的文學作品。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那光明峻偉的胸襟、剛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態度、熱愛勞動和田園生活的情操,以及執著探索人生真諦,不斷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為歷代無數具有進步思想的作家、知識分子的榜樣。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那平淡自然的藝術風格、高遠入化的藝術境界,豐富的田園詩歌堪稱我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的珍品,成為人們豐富、發展文藝創作、學習和借鑒的源泉。歷代有成就的詩人無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和受到他的藝術熏陶。李白說:“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杜甫說:“焉得思如陶謝手”。沈德潛謂:“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壹段淵深相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義曹有其駿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見其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他開創了田園詩壹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經過歷代詩人的努力,終於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使山水田園詩派成為中國古典詩歌領域中蔚為壯觀的壹大主流之壹。歷代“擬陶”、“和陶”相沿成習,佳作不斷,名家輩出,陶淵明不愧為我國傑出的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