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春望》說課稿

《春望》說課稿

 壹、教材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於至德二年三月所作。當時正直安史之亂,首都長安被叛軍占領。詩人於至德元年八月被叛軍捉住,押送到長安。在長安城裏,詩人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壹派生氣勃勃的景象,但這只能增加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感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深入理解詩句,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能力目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3、情感目標: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沈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五、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壹)導入: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那麽,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

 多媒體出示壹副圖片並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說出這副圖片中的人物是誰?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

 (二)品讀感悟

 1、多媒體顯示詩歌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詩的`節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劃分朗讀節奏。強調兩個字的讀音“搔”和“簪”。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容。

 4、學生配樂朗誦《春望》。

 (三)、畫面欣賞

 多媒體出示壹組長安城繁華時與衰敗時的圖片,讓學生在圖片的欣賞中說出自己所觀察到的壹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紹。

 (四)、整體感知

 學生結合課下註釋理解全詩,如果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同研討。

 (五)、品讀探究

 首聯:1、詩人向我們描繪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這些景象有什麽特點呢?

 2、面對人煙稀少的、雜草叢生的長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呢?

 多媒體顯示圖片:讓同學們欣賞壹組百花盛開、鳥鳴時的圖片,說出欣賞圖片時的感受。

 頷聯:1、鳥語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們帶來愉快的心情,但是給作者帶來的是怎樣的感受呢?

 2、作者為何對花落淚、聞鳥驚心?

 此時此刻作者為時局感傷得落淚,此刻的分別不是壹般的分別,可能是永別,生離死別,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頸聯:1、對於作者來說家書是十分寶貴的,由哪裏可以看出?

 2、壹封薄薄的家書怎麽能低得上萬兩黃金呢?我不理解,誰來說說!

 此時此刻,戰亂的早日平復、壹封報平安的家屬的到來,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麽程度呢?

 尾聯:1、詩人對於壹封報平安的家書以及戰亂的早日平復,盼得憂愁得搔頭,頭發越搔越短,短到了什麽程度呢?

 2、簪是怎樣的飾物呢?多媒體顯示簪的圖片,並配以解釋性文字。

 3、當詩人頭上滿是白發,甚至插不住簪子,這是因為什麽呢?

 4、大家猜猜杜甫當時多大年紀?

 杜甫當年只有45歲,人到中年,為國家而擔憂,為親人的離別而憂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情感,把握情境。

 提問:詩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麽?

 (七)、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憂國思親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八)、板書設計

 國(破) 草(深)

 憂國思親

 春 ?望

 花(濺淚) ? 鳥(驚心)

 烽火(三月) 家書(萬金)

 白發(短) ? 不勝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