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了解張九齡的生平;
2. 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的境界;
3. 領會詩歌的情感,把握詩情的含蓄美。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境界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情景再現法 情感體驗法
課時安排:
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註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詩人們借著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洞徹肺腑地進行天地對讀,自然與人情互釋,內心與外界溝通的幻想創造,從而為後世詩詞開發了壹個韻味清逸而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
今天,就讓我們壹起去體會張九齡筆下那壹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壹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於曲江私第,謚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後人評論唐詩的轉變,多以陳、張並稱,?獨能超出壹格,為李、杜開先?。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三、詩歌美讀
可以說:?詩歌是文字的音樂?。它有鏗鏘有力的節奏,有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沈的韻律。讓我們通過反復朗讀吟誦詩歌那形象、生動、立體的語言,聆聽它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沈韻律,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註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範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3.誦讀指導: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
4、師生***讀,用情感去點燃情感。
四、意境賞析
這首詩的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前句寫景: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壹輪明月;後句即景生情:詩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遠人,此時此刻他也和我望著同壹輪明月。這與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裏兮***明月?意思相近,但卻脫口而出、自然渾成,意境也更加雄渾壯闊。前句寫?望月?,後句寫?懷遠?,緊扣詩題,但卻絲毫不露痕跡。
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對遠方遠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懷遠之情的人。這裏指詩人自己。?遙夜?,長夜。?竟夕?,通宵。詩人思念遠方的友人,以至於徹夜難眠,埋怨長夜漫漫。這首詩是五言律詩,按照律詩的格律,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這壹聯是流水對,壹氣呵成、自然流暢。
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承接頷聯,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憐?,愛憐。?滋?,沾濕。上句寫詩人徘徊於室內。吹滅蠟燭,更加愛憐灑滿壹地的銀色月光。下句寫流連於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沾濕了披在身上的衣服。這就把徹夜難眠的情境形象傳神地描繪出來。這壹聯對仗工整,描繪細致。
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進壹步抒寫了對遠人的壹片深情。?不堪?,不能。?盈手?,滿手、壹滿把。?佳期?,重逢之期、歡會之期。我不能捧壹把月光贈給遠方的友人,只希望能在夢中與妳重相聚。這裏暗用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詩意,並且進壹步升發,表現出綿綿不盡的.情思。
這首詩抒寫了對遠方友人的深摯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五、解讀詩歌
1、本詩的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由題目?望月懷月?可見是借助月亮懷念遠人,表達思念之情。
2、?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是千古名句,說說大家喜歡的原因。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壹個奇特的字眼,沒有壹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壹種海天渾融的氣象。?生?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僅富有動感,而且點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命的纏綿。這壹句其景可愛,情狀可愛。
?天涯***此時?:由景入情,壹是詩人與遠在天涯的伊人***此壹輪明月,望月生情;二是融融月光灑滿人間,天下離人此時都在望月懷遠。這壹句其情美妙。
3、全詩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首聯:第壹句望月,第二句引發懷遠之情。
頷聯:望著這樣壹個漫長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怨?更因懷遠。
頸聯:?憐?由懷遠而生,因相思難眠,便離家來到月下。
尾聯:望月而生暇思,?贈?月不成,還寢求夢,在夢裏與遠人相會,傳達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課堂小結
壹輪明月,引起多少人的遐思,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張九齡的相思,彌漫了天涯海角,而我們卻無法把握詩人相思的對象,只是留給我們壹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印象,但這種模糊性卻使詩歌產生了含蓄、蘊藉的美感。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詩歌
2.詩歌鑒賞 月
杜甫
萬裏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
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滿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註①瞿唐:瞿塘峽,位於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後,杜甫曾困居於此。
②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頻頻。
⑴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⑵從?萬裏?、?時時?、?夜久?三個詞中任選兩個,分別簡析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⑴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壹輪明月寄予著兩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壹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淒清氛圍,抒發了詩人對時局動蕩、國事艱難的憂慮以及對家鄉故園親人的思念。作者通過描寫春夜清冷靜謐的月下景色,抒發了自己因國難而顛沛流離、生活動蕩不定的淒涼傷感之情。
⑵①?萬裏?壹詞,突出空間範圍之廣,表現了廣闊地天地籠罩於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襯了詩人的個體的渺小孤獨寂寞之情。
②?夜久?壹詞,強調時間之長,寫出了南飛的烏鵲在深夜經長時間飛奔後只能落在江邊暫時棲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現了詩人長時間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艱難處境。
?時時?壹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與下句的?故故?相對,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韻律美。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詩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讀全文,結合背景,從詩歌所描繪的意象出發。
解析第⑴題考查詩歌景和情的關系,?月?是本詩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月的特點,再結合詩人遭遇和國家的局勢作答。第⑵題考查詩歌情感,結合註釋①作答。
八、教學反思
《望月懷遠》學案學習目標:
1. 了解張九齡的生平;
2. 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的境界;
3. 領會詩歌的情感,把握詩情的含蓄美。
學習重點:
把握詩歌的境界
學習方法:
朗讀法 情景再現法 情感體驗法
課時安排:
壹課時
學習內容:
壹、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壹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於曲江私第,謚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後人評論唐詩的轉變,多以陳、張並稱,?獨能超出壹格,為李、杜開先?。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二、詩歌美讀
可以說:?詩歌是文字的音樂?。它有鏗鏘有力的節奏,有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沈的韻律。讓我們通過反復朗讀吟誦詩歌那形象、生動、立體的語言,聆聽它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沈韻律,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用自己的語言再現詩歌情景
四、解讀詩歌
1、本詩的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2、?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是千古名句,說說大家喜歡的原因。
3、全詩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五、舉壹反三
1、有人認為?明月?貫穿了全詩,是這首詩的詩眼,妳同意嗎?
2.?還寢夢佳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六、課堂小結
七、課外訓練
月
杜甫
萬裏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
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滿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註①瞿唐:瞿塘峽,位於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後,杜甫曾困居於此。
②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頻頻。
⑴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⑵從?萬裏?、?時時?、?夜久?三個詞中任選兩個,分別簡析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分)
八、反思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