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的隴西宮
李祠坐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建築風格為宮殿式,不僅規模大,規格也比寺廟高。龍宮正殿的屋頂上擺放了九只神獸。封建等級制度下,皇宮和太和殿只放十獸。由此可見李家龍宮的地位。龍宮的建築上有大大小小1899條雕龍,象征著“十八梅”根深葉茂。唐末,隨著社會的動蕩和民族的交融,李在隴西大規模地渡河,並傳播到全國各地。李嘉龍宮被摧毀了幾次,變成了壹片廢墟。截至目前,方圓地下埋有100多畝瓦礫,有的地方厚達10米,被當地人稱為“瓦坡”。在宋元時期,壹些建築因戰爭而被修復和毀壞。李汝祥,山東臨猗人,明五年時任隴西縣令,主張集資重修李嘉龍宮。由於唐朝的衰落,只有龍宮的壹些建築,也被稱為“北極宮”,被修復到李嘉龍宮舊址的北部。李嘉龍宮增建後,北有第壹門(俗稱頭天門),北有第二門,北有第三門。清朝順治五年被壹場軍事災難摧毀,只剩下“北第壹門”的牌坊。康熙重建元年,康熙三十七年呂任知縣時,任內“北天門第壹門”上掛有“楊米高”的豎匾。同治五年,隴西城淪陷,李嘉龍宮再次被劫。清末民初,新建築陸續建成並維護。雖然規模遠不如以前,但也依山傍水,樓閣錯落有致,別具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