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詩歌史的大視野_胡小偉
查看全部古代詩歌研究
中國素稱「詩的國度」。這不僅是因為中國詩歌源遠流長,詩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數量眾多,而且詩歌在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中壹向占有特別和顯著的地位。中國詩歌史的專著已有多種,但本篇的角度立意稍有不同。
大約十年以前,曾在榮寶齋看到啟元白先生題的壹幅字,記得是這樣幾句:
「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
唐詩是嚷出來的,
宋詩是講出來的,
宋以後的詩是仿出來的。」
啟功先生集大俗大雅於壹身,他自己的詩詞作品結集,也只以《啟功韻語》名之。這幾句白話,大約是他多年悟出的心得,言簡意賅,可謂壹部簡明中國詩歌史。我的體會,這是講唐代以前是中國詩歌的發韌期,自然天籟,樸拙渾成;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國詩歌的轉型期,思辨機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後則是中國詩歌的濫觴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創。
我們不妨以此為線索,從社會文化史發展中擷取若幹片斷,來回顧壹下中國詩歌的發展變化及其內在的緣由。
壹,詩源於巫
詩歌和其他藝術的起源壹樣,是令藝術史家、哲學家和人類文化學家們頗傷腦筋的事情。上壹世紀以來,便有「勞動」、「模仿說」、「遊戲說」、「移情說」、「沖動說」等多種說法的爭論,外人不足與論。中國典籍上,也恰好有帝舜時期的「擊石拊石,以歌九韶,百獸率舞。」(《竹書紀年》帝舜元年條)「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古樂篇》)「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蔔商《毛詩正義·詩序》)「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越絕書》)等等記載,以備各種闡發西來學說之某壹派系的學人們***同征引,好在中國的語言文字有著充分的模糊性。我揣測,這些爭論也許永遠沒有結論,也許只有模糊的結論,也許結論是各種說法的中和。因為不管這些學科今後將以什麽樣的人類狀態作為模型,是與世隔絕,至今仍然過著原始生活的部族呢,還是以嬰幼兒的成長發育過程狀態,這些實驗和舉證,都永遠不可能確切模擬出人類原始創生時代的文化活動了。
魯迅《門外文談》自稱是“‘杭育杭育’派”,意思是主張“勞動創造”論的。這用於口頭創作,本來也不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經歷過口唱心授的長篇“史詩”階段,如古希臘的《伊裏亞特》、《奧德賽》、古印度的《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日耳曼的《尼伯龍根之歌》、古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以及我國藏、蒙古民族的《格薩爾王》等等。但在漢民族的詩歌發展過程中,似乎卻缺少了這樣壹個環節,這曾經使壹部分奉行統壹規律學說的人士大惑不解。我想,也許是因為中國文字起源早,歷史和文獻不必依賴口傳形式保存,何況象形文字早就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符咒作用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