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步詩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壹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壹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壹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壹首詩。
2、題國公橋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壹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
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阪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築營壘,沈著應急。元兵來勢兇猛,緊迫在後,文天祥的兵馬渡過下畬溪的木橋,仰望天空,說了聲“天助我!”
立即,風起雲湧,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嶇的對岸。那拆掉的雖是木橋,卻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慮到戰後百姓過往的需要,特地為當地留下不少金銀,以備復建之用。
當他帶兵馬要經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聞訊接應,紛紛主動把家裏的門板桌面都搬來鋪架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後人也有傳說為“待禦橋”。
明朝萬歷十年(即公元壹五八二年)間,在大畬溪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並在橋頭建立了壯觀的碑亭,以紀念信國公文天祥舉義駐師。樹立的三塊石碑,均有秀麗的碑文。
傳說後來當地著名的文人林希嚴(林泰)為了悼念“耿光垂北鬥”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滿懷地寫了《題國公橋》壹詩。
3、三吏三別
唐軍收復長安以後,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壹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陜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
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復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
有壹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壹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裏,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壹陣急促的敲門聲。
杜甫在房裏靜靜聽著,只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後墻逃了,老婆婆壹面答應,壹面去開門。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妳家男人到哪裏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壹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家裏只有壹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妳還要什麽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只有老農壹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淒慘情景,心裏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叫《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後壹***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
由於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
4、壹詩官
在明朝,還有這樣壹件事:壹次,明太祖微服出訪,遇到了壹個窮秀才,明太祖為了考察這個窮秀才的才華,便以小木塊為題,讓他寫了壹首詩。
秀才略加思考後,便詠誦道:“寸木原從斧削成,每於低處立功名。他時若得臺端用,要向人間治不平。”這首詩明詠小木塊,暗寓自己的抱負,構思十分精妙,所以很是得朱元璋的賞識。
據說,第二天朱元璋就召見了他,並封他按察司(省級司法官),讓他去實現“要向人間治不平”的偉大願望。“壹詩官”表明詩歌在古代是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有密切的關系。
同時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唐得宗、明太祖這些封建君王具有壹定的文化水平和識人能力,與此同時,也同樣為他們發現、選拔人才準備了壹定的條件。
元稹,字微之,曾為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寄樂天》:“天下風光數會稽,靈汜橋前百裏鏡,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
5、憶江上吳處士
有壹次,唐代詩人賈島騎著毛驢在長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時正是深秋時分,金風壹吹,落葉飄飄,那景色十分迷人。賈島壹高興,吟出壹句"落葉滿長安"來。
但壹琢磨,這是下壹句,還得有個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來了,壹邊騎驢往前走,壹邊念念叨叨。對面有個官員過來,不住地鳴鑼開道。那鑼敲得十分響,賈島楞是沒聽見。
那官員不是別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職務來說就是長安市市長。他叫劉棲楚,見賈島闖了過來,非常生氣。賈島忽然來了靈感,大叫壹聲:“秋風生渭水。”
劉棲楚嚇了壹跳,以為他是個瘋子,叫人把他抓了起來,關了壹夜。賈島雖然吃了不少苦頭,卻吟成了壹首詩《憶江上吳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