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筆法:以壹字為褒貶,寓褒貶於敘事之中,含蓄謹嚴而帶有傾向性的文字,人們稱為“春稱筆法”。
2、知人論世:《孟子?萬章下》雲:“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要正確掌握作品的精神實質,單從作品本身分析是不夠的,還需要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背景。
3、賦:“賦”的原意是“鋪也”,即“鋪陳其事”,是《詩經》的壹種表現手法。到了戰國後期,發展為壹種獨立的文體,始見於荀子《賦篇》,盛行於西漢。這種文體,形式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以內容的鋪陳誇張和辭藻的綺麗紛繁為其基本特征。
4、清峻通脫:指建安時期的散文風格。所謂清峻,即簡約嚴明,指用語簡捷,詞氣峭厲,反對煩瑣迂腐。所謂通脫,即隨便之意,指率心任性,表達真情實感,想說什麽就說什麽,不受經學的束縛。
5、蘇海韓潮:蘇軾、韓愈兩家古文皆具雄渾豪邁風格,故以海潮為喻。謂文章波瀾壯闊,縱橫自如。
6、六壹風神: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即使在強烈抒情時亦如此。平易自然是宋代散文的***性,委婉曲折則是歐陽修散文的個性。所以歐陽修散文別具壹種回旋跌宕的韻味,形成了感慨唱嘆、委婉曲折,從容自得的所謂“六壹風神”。
7、古文:“古文”同當時被稱為“今文”的駢文相對舉。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
8、四六文:駢文講究對偶、辭藻、用典、聲律,句式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又因李商隱把他的駢文集取名為《樊南四六》,故駢文又稱四六文。宋代的駢文叫宋四六。
9、文以明道: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內容,文是形式。文應當為道服務,即指文學的形式應當為正宗的儒家思想服務。
10、不平則鳴:則更多地偏重於發抒強烈的喜怒哀樂之情,抒寫作者在現實社會中的自我遭遇和心聲,要求散文緊密聯系現實。
11、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12、義法:“義”,即“言有物,”主要在於“闡道翼教”,或“助流政教”,也就是說必須依據儒家經典的宗旨來敘事論理。“法”,即“言有序,”主要指文章的布局、章法與文辭,而對文辭的具體要求是“雅潔”。
二、簡答題
1、先秦散文的"深於比興”、"深於取象”。
答:“深於比興”,“深於取象”。陳骙《文則》卷上丙:“《易》之有象,以盡其意。”指出了《周易》具有“取象明理”的藝術手法。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下》更說:“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其深於取象者也。《莊》、《列》之寓言也,則觸蠻可以立國,蕉鹿可以聽訟。《離騷》之抒憤也,則帝闕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縱橫馳說之士,飛箝捭闔之流,徙蛇引虎之營謀,桃梗土偶之問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議”。所謂“深於比興”,“深於取象”,是指文章富有形象性,大抵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這確實是先秦散文的壹大藝術特征。《尚書》中就有“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等有名的比喻,《孟子》、《荀子》的比喻也非常出色,特別是荀子常常用壹連串的比喻來說明壹個問題。《戰國策》有七十余則寓言,《莊子》壹書,“寓言十九”,《韓非子》全書寓言三百余則,居先秦散文之首。寓言在先秦很興盛,我國的有名寓言大多產生在先秦,但它們不是客觀存在,而是散文作家運用它們以增強說理的形象性和說服力。
2、《春秋》記事的特點。
答:《春秋》文辭簡略,敘事簡若大綱,往往壹二短句便記壹事,有點類似今天的標題新聞。《春秋》最突出的特點是寓褒貶於記事的“春秋筆法”。《春秋》敘事“簡而有法”,用語嚴謹精確,壹字不茍。《春秋》所敘筆觸靈活,錯落有致,語言精練,序次分明。
3、《馮諼客孟嘗君》是怎樣刻畫馮諼形象的。
答:《馮諼客孟嘗君》中的馮諼也是戰國時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壹個典型。他願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識,深謀遠慮,審時度勢,利用諸侯間錯綜關系為孟嘗君鞏固其在齊國的地位。文章刻畫馮諼的形象,欲揚先抑,層層深入,愈轉愈奇。開始寫他“無好”“無能”,卻再三彈鋏而歌,要求優待。壹旦有了車又像小人壹樣向朋友炫耀。後來寫他自告奮勇為孟嘗君收債“市義”,行為出人意料而又荒唐奇特。直到孟嘗君去相歸薛時,方看出馮諼的高明。而此時馮諼卻又有更遠的謀慮,要為孟嘗君“復鑿二窟”。到全文結束,馮諼深謀遠慮的奇士風采才充分展現出來。文章還通過孟嘗君左右之人對馮諼“笑之”、“惡之”,孟嘗君對馮諼“市義”之舉“不悅”等描寫,來反襯馮諼的奇異性格和不凡見識。
4、《論語.侍坐》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答:孔子的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子路的直爽魯莽;冉有、公西華的謙遜謹慎;曾皙的淡泊灑脫;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答:《孟子》文章的突出特色是講究論辯藝術。在論辯中,他特別註意論辯方法,講究論辯技巧。孟子用設喻的方法,由私到公,由小到大,層層進逼,最後使齊宣王無辭以對,只得“顧左右而言他。”“孟子長於譬喻”(趙岐《孟子題辭》),他善於運用具體生動的比喻說明事理,陳述主張,變抽象為具體可感,化深幽為淺顯明朗。孟子的文章具有尖銳犀利的文風,磅礴雄健的氣勢。有壹種雄偉之氣,奔放之勢。孟子論說,常常直言無隱,毫無顧忌,詞鋒逼人。孟子論說常運用排比、頂真、反問等手段來增強言辭的氣勢。《孟子》壹書的文章形式比《論語》有所發展,將簡明扼要的語錄,發展為長篇大論。它標誌著先秦諸子散文由語錄體向專題論說文過渡的重要發展階段。
6、賈誼、晁錯散文的異同。
答:賈誼和晁錯都主張重農抑商、削弱諸侯勢力、抗擊匈奴侵擾,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但賈誼頗有迂闊之論,不如晁錯之文具體切實,極少空疏之談。賈誼之文富於文采,有戰國縱橫之風;晁錯之文氣勢恢宏,明快暢達,論析透辟,冷峻嚴謹,頗有先秦法家之風。
7、為什麽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
答:所謂“史家之絕唱”,首先,這是集先秦、漢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豐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記事博大精深,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發展狀況,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其次,《史記》結構之嚴密,體制之完整,也可以說是空前的。司馬遷開創的紀傳體的通史體例,給後世史家樹立了法則。
再次,是《史記》表現出的秉筆直書的“實錄”精神,這壹點不僅是空前的,而且,至少在階級社會裏,也是絕後的。
8、中唐、北宋古文運動的異同。
答:北宋古文運動是唐代古文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它和唐代古文運動在提倡古文這壹點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處;第壹是北宋古文運動是和詩歌革新運動密切地聯系在壹起的,唐代古文運動就不是這樣;第二是唐代古文運動在改革文風方面,主要是反對浮艷纖弱的文風,北宋古文運動除了要求革除浮艷纖弱的文風外,還要反對艱澀怪僻的傾向,這在壹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古文運動的缺陷。
9、“唐宋八大家”稱謂的由來。
答:“唐宋八大家”,是我國散文發展史上,唐宋時期出現的八個有傑出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10、韓愈散文的語言特點。
答:韓愈的各體散文,各具特色,而氣勢磅礴,雄奇奔放,波瀾曲折,富於變化是其總的特色。這壹特點是說韓文如河海般廣闊深厚,氣勢充沛;而又波瀾橫生,不拘常格,往往出人逆料。這是他“氣盛言宜”論文主張的實踐。韓文的風格特征,富於變化是說韓文構思章法,奇詭多變,文無定式,篇無定局,句無定法,完全依據敘事、說理、抒情的需要而“戛戛獨創”。韓文的語言簡練準確,鮮明生動。
11、蘇轍的“養氣”說。
答:蘇轍論文提倡“養氣”說。他繼承孟子的“養氣”和韓愈的“氣盛言宜”的主張,強調養氣對文章的重要作用。蘇轍所說的“氣”,指作者的思想修養、精神狀態,表現在作品裏就是氣勢。“氣”不是先天賦予的,而是靠後天培養的。養氣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加強內心修養,二是增加閱歷和見識。
12、歸有光散文的特色。
答:歸有光的散文,從內容上看,大多記壹些日常生活瑣事,並無驚人的事件、曲折的過程,但由於作者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以小見大,於細微毫末處寄寓情意,給人的印象就異常深刻。從藝術上看,他善於即事抒情,用樸素簡練的文筆剪輯刻劃壹些日常生活的斷片,以寄托情感和理想,紆徐平淡,娓娓而談,如敘家常,親切動人,正所謂 “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
三、論述題
1、試述我國古代散文的萌芽。
答:散文的產生是和文字的發展分不開的。現在所見到的最早的記錄語言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約三千多年。這可以說是我國散文的萌芽。而周代金文及《周易》、《尚書》中的記事記言文字比甲骨文更完整,並有某些生動的形象描寫,這代表了我國散文發展的壹個良好開端。先秦諸子散文與歷史散文,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戰國策》的思想傾向。
答:《戰國策》的思想,不同於《國語》和《左傳》,對傳統思想有很大突破,其思想內容有了新的特征:它雖然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對統治階級的殘暴、荒淫有所揭露,對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能濟困扶危的高人義士給予熱情歌頌,但它的主要思想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縛,表現出《尚書》、《春秋》、《國語》、《左傳》所完全沒有的新思想,如不講天道鬼神,不講尊卑上下,不講君臣之義,不講忠孝仁義,而崇尚計謀,追求富貴利達,縱橫之勢,長短之術,詭譎之計,詐偽之謀充溢全書。就總體而言,主要反映了鮮明的縱橫家思想。
3、《莊子》的藝術特色。
答:《莊子》散文不朽的藝術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其中恢詭譎怪的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在《莊子》中層現疊出,令人於驚奇駭怪中獲得非凡的審美享受,其真實思想往往不露痕跡地寄寓於千奇百怪的形象之中。諸如:奇大無比的鯤鵬、吸風飲露的神人、似有若無的罔兩與景、形體殘缺的支離疏、七竅皆無的渾沌、侃侃而談的髑髏、望洋興嘆的河伯、其圓五尺的神龜……如此光怪陸離的形象紛至沓來,美不勝收。例如膾炙人口的“觸蠻之爭”:在壹對微不足道的小小蝸角上,居然幻化出宏闊悲壯的戰爭場面。這顯然是諷刺當時諸侯力戰爭雄、兵革不休的現實。通過這樣的形象描繪,把讀者引進了壹個超時間、空間,不辨上下古今的藝術境界。這正是《莊子》特異的魅力之所在,也是他高於晚周諸子的壹大藝術成就。《莊子》散文的輝煌藝術成就,魯迅說是“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其實,即使在整部中國文學史上,也可說是罕有其匹。它那意出塵外的構思,超群絕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風,不僅前所未有,而且後所難及。它開辟了散文藝術的新境界,促進了文學自身的新飛躍。
4、唐代古文運動的成就。
答:在政治思想方面,排斥了佛老,加強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在文學方面,對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進行了革新,確立了壹種切合實際,便於表情達意的新散文,縮小了駢文的應用範圍,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文學性散文,並由此促進了其它文學形式如傳奇、變文的發展;在影響方面,對宋代的詩文革新運動、明代的前後七子的復古思潮、清代桐城派的散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韓愈的古文理論。
答:文以載道;不平則鳴;氣盛言宜;陳言務去、詞必己出;不專壹能、怪怪奇奇。
6、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的藝術特點。
答:最大的特色是議論與敘事緊密結合。前半部分側重議論,針對汙蔑許遠的謬論進行駁斥,在駁斥中補敘許遠的事跡。後半部分側重敘事,著重記敘南霽雲的動人事跡,並補敘了張巡、許遠的壹些軼事。前者之議論為後者敘事之“綱領”,後者之敘事是為前者之議論提供事實佐證。其次是人物形象刻畫得鮮明突生動,光彩照人。再次,本文氣勢充沛,激情飽滿,無論敘事抒情,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均極為濃厚,飽含其對英雄的信任與景仰。
7、柳宗元散文的成就。
答:柳宗元的散文大致可分為論說、傳記、寓言、遊記、騷賦五類。
柳宗元的論說文,多用於闡述他的哲學觀點和政見。中心明確,論證嚴密,條理清晰,辯論雄俊,富於說服力,是作者政論散文的典範之作。柳宗元的傳記文,有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其傳主多為社會下層人物或清正廉潔的官吏。柳宗元首先從暴露現實、批判現實的角度選取人物,從而選擇其重要的事件,加以適當的剪裁,有時還在其人其事的基礎上,進行誇張和虛構,因而有的傳記文既類似寓言又類似小說。柳宗元的寓言,繼承了先秦諸子寓言短小精悍,寓哲理於形象的傳統,並有所發展。這些寓言,造意新奇,諷喻生動,幽默犀利。由於柳宗元的大量創作,寓言才得以成為壹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柳宗元是寓言文學的完成者,他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柳宗元散文中最見精彩的部分是山水遊記,***有二十多篇,大多寫於被貶永州之後,以"永州八記”最負盛名,成為遊記文學的千古絕唱。柳宗元的山水遊記突破了前人對景物作客觀摹寫的傳統舊習,傾註了自己強烈的主觀感情,抒其憤,寫其愛,把山水遊記創作推向了高峰。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不只是模山範水,而是借物寫心,寫山水而寓以牢騷。這樣的寫法,和南北朝的山水文字明顯不同。柳宗元的騷體辭賦,壹類是賦體之文,壹類是文體之賦,實則都是諷刺時世或抒發哀怨悲憤的雜文雜感。由於他的誌向人品和思想遭際都與屈原有相通之處,所以深得楚騷精髓,寫來沒有絲毫模擬和造作。
8、蘇軾散文的風格。
答:蘇軾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揮灑自如的風格。正如他自己所說:“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的論說文,引證史實,指斥時弊,寫得明晰透辟,氣勢磅礴,雄辯滔滔。其他文章寫得自由隨便,自然流暢,隨手拈來,信筆揮灑,言簡意明,饒多意趣。真所謂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蘇軾散文中的隨筆、書劄、雜說,有時大筆揮灑,妙趣橫生;有時淡淡幾筆,描繪出了壹種新的境界。在文章風格上,蘇軾崇尚自然,反對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