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中,農歷三月初三,親朋好友壹起外出郊遊;農歷九月初九,該出門說再見了。重陽節的時候,天氣適宜,不冷不熱,是說再見的好日子。
壹、重陽節的三個特點
第壹,重陽節不是壹個孤立的節日,而是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中的壹個節日。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節日壹般都是結合自然時間序列的。從詞源上看,“解”的繁體字是“解”,旁邊是壹個竹簡字,再旁邊,就是馬上要做的事情。這個繁體字“結”是壹個象形字,原意是竹節,壹般指植物分枝長葉的地方,引申意義是動物骨骼相連的地方。用“節日”這個詞來稱呼這壹天,叫做節日。
直觀地說,“節”就是“截日”,也就是把壹天分成不同的段落或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節日,其實就是日子和時間的分界點。所以古代把春分、秋分、冬至日、夏至日、立春、長夏、立秋、立冬分為八段,後來又分為二十四節氣。
史記?《太史公序》中說“夫四時八地十二度二十四節氣陰陽有法令”。北京大學的張祥龍教授寫了壹篇文章叫《論節日現象學》。在這篇文章裏,他說:“節”在中文裏本來是“竹節”的意思,意思是“兩塊竹相交”、“分界”。為什麽它們是‘季節性節日’和‘節日性節日’?因為天地陰陽在此交匯,形成了時令節奏,所以‘時令節’就是‘美好的節日’和‘適時時令的日子’。這樣看來,‘節’對中國古人來說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是天地人的存在方式和節奏,是萬物與生命的和諧,是應該重視的。總之,節日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是壹種價值時間,也就是說,這壹天不是無價值的、平淡的,而是有價值的內涵的。所以節日往往是宜與忌、祥與兇、新與舊、善與惡交替或變化的時候。事實上,在許多其他民族的節日中也有這壹特點。
法國哲學家保羅·裏克爾說,“時間已經成為由善與惡、壞運氣和幸運日組成的壹種日子模式”。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適合我們的傳統節日。通過設定節日的時間,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是如何管理和分配時間的。
第二,重陽節是中國人主觀創造的節日。從古至今,中國都有關於重陽節的各種故事和傳說。總的來說,這些故事和傳說反映了中國人工時間立法的合理性。從表面上看,重陽節是壹個客觀存在的節日。但實際上,它源於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時間感受,是壹種主觀創造。九月陽氣衰,重陽節其實寓意著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死亡的恐懼。當然,我們是會死的動物,我們有緊迫感。正是在這個節點上,重陽節體現了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思考,也是生命的寶藏。
因此,重陽節是壹個喚起人們生命危機感的節日。在這樣的時刻,人們重新審視生命和存在,再壹次覺得時間從自己的內心緩緩流過,時間不等人。這種感覺並沒有讓我們頹廢,消極的對待生活,反而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因此,重陽節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世界緊密相連。
本文摘自獨家稿件《胡曉慧:重陽節的當代內涵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