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山西的地方戲是什麽?

山西的地方戲是什麽?

山上廟會的流水板壹天到晚沒完沒了,村裏戲樓的梆子腔晚上還在敲。“這副來自山西西部的老戲臺對聯,可以說體現了山西人對戲劇的強烈熱愛。這個愛好由來已久,已經形成了壹代又壹代的傳統時尚。早在北宋時期,北宋都城汴京的演出場所還叫勾欄、瓦舍、彭越的時候,陜西就已經有了固定的磚木結構建築和正式的舞臺,稱為舞亭、舞樓、月樓。自宋、金、元、明、清以來,山西戲臺屢建。雖然時間久遠,但仍有100多個古戲臺。特別是明代中期以後,山西地方戲曲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民間唱腔之風愈演愈烈。《朔州誌》記載,清朝雍正年間,朔州壹位名叫王思聖的知府頒布了“不準夜戲令”,試圖改變這種風尚。禁令說:“新月和武術的習俗是晝夜不停的,但戲劇是壹種浪費.....而愚夫愚女混在人群中,又傾向於關註和喜歡談論音樂,不分僧俗,男女混淆。風俗不正,正因如此。“結果如何?盡管官方明令禁止,但“傻丈夫傻女人”“講究音樂”乃至“日夜”的盛況依舊。乾隆年間,定襄縣有壹個叫範先英的舉人,送給皇帝壹本名為《保泰物品簡介》(見定襄步騭)的書,急於利用皇帝的權力“截戲”。夜不唱,戒淫。”他列舉的“情色戲”類型,不僅有傳統戲曲,還有舞拳弄棒、制刀制槍、女翻筋鬥、爬刀山、跑刀、鬧猴戲熊等街頭活動,還有打花鼓、鳳凰秧歌、霸王鞭、蓮花落等,這恰恰從反面說明,清代山西農村的民間戲有數百種。舉人在他的朗誦中也對演戲提出了具體的限制:“大村壹年壹場,中樹兩年壹場,小村三年壹場。每場戲持續三天。”從這裏不難看出,當時農村每個村都有戲臺,而且確實每年都有幾個戲臺在唱,壹個戲臺唱好幾天。定襄縣如此,山西廣大農村也是如此。舊社會,所有的村鎮都有大小不壹的村社組織,有些大的村社下面還有壹個社區。這個村社與行政管理無關,是壹個自發的娛樂組織。他們都有自己的壹套傳統節目,如雜技、歌舞、民間戲曲等等。至於唱大戲(也就是梆子戲),更是大眾化,必不可少。除了專業課俱樂部,很多鄉村俱樂部都有自己的“什麽好課”“自學課”等等。想去劇院唱歌,自然會找到各種機會。當然,逢年過節要唱戲,迎神也要唱戲,祠堂祭祖也要唱戲,天旱求雨也要唱戲,避災避病也要唱戲,老年生孩子也要唱戲,等等。死人辦喪事,唱戲自然不方便,但也要帶個號手來“吹”戲。有條件的家庭還在死者墓墻上“畫”戲。該劇可唱可吹可畫,娛人娛鬼娛神。真的很讓人著迷,很讓人著迷。清代中葉,中國戲曲開始了“花”(即梆子戲)與“雅”(即昆曲)之爭,山西民間戲曲之風日漸火熱。大的鄉鎮往往同時請兩個劇團演出,稱為“唱對臺戲”,也同時請三個劇團,這樣就有了“壹排兩個舞臺”、“壹排三個舞臺”、“人物舞臺”等舞臺布局。玩的時候,如果其中壹個班唱“紅”,村社會給他們豬和羊作為獎勵。如果壹個青年演員唱“紅”,群眾會當場給他放鞭炮放音樂,穿上紅衣服,叫“掛紅”。並根據他們的年齡或演出地點給他們取壹個光榮的藝名,如“十三紅”(十三歲掛的)、“瑤寺紅”(掛在瑤寺)等等。演員壹旦“掛紅”,名聲倍增,觀眾對他的要求和期待也越來越大,促使他在藝術上精益求精,不斷前進。山西人為什麽這麽愛戲曲?為什麽小商販和攤販跟著駱駝戲箱裏的騾子進村,男女老少到處聚集?這有很深的社會根源。在舊社會,窮鄉僻壤,交通擁擠,精神文化生活很差。歌劇是他們唯壹的文化娛樂,是他們唯壹的精神寄托,去劇院成了他們唯壹的社交場所。在舞臺上,他們唱出了對貪官的痛恨,對保家衛國的激情,對理想和愛情的渴望和追求。不難理解,陜西四大梆子劇種大多是楊家將、嶽家軍、公案劇、愛情劇。這也說明了山西的地方戲與百姓息息相關。山西地方戲的繁榮有著悠久的歷史。山西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在這片桑葉狀的文明土地上,孕育了無數戲曲大師,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