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克拉索夫詩歌的重要特點,是貫穿在他的壹切創作中的民歌基調。他的詩往往是從民歌發展而來的,因此它能真實地表達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形象性格,反過來它又變成了民歌在人民之間廣泛流傳。涅克拉索夫以自己富有革新精神的創作實踐開創了新的詩風,從而揭開了俄國詩歌史上新的壹頁。
涅克拉索夫詩歌的民歌基調明顯地體現在他的長篇巨著《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裏。長詩的書名、結構以及童話似的開端,就和民間說唱文學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長詩的情節非常近似關於尋找人類命運、尋找幸福和真理的童話。長詩以通常的童話講述方式開頭:
哪年哪月——請妳算,何處何方——任妳猜,卻說在壹條大路上,七個莊稼漢碰到壹塊兒……
像在民間童話中壹樣,長詩中的7個主人公爭吵不休,然後,由於會說人話的神奇的鳥的幫助,他們和解了,決定壹起去尋找幸福。這樣,真理尋找者在漫遊俄羅斯期間的所見所聞,7個莊稼漢所求見的那些想象中的幸福者的自述,構成了長詩的內容。為了加強長詩開頭的印象,涅克拉索夫還運用了民歌中常用的重復手法。7個主人公每次遇到新的人物,就復述他們從哪兒來,為什麽爭論以及他們的心事。
長詩的語言含有濃郁的民間風味。詩人摒棄了貴族文學家所壹貫推崇的“高雅”的詩歌語言,大膽地用農民的口語寫詩,還吸收了大量民間俗語、俚語、諺語、謎語,充分表現了群眾語言的豐富、生動、機智和詩意。
它飛在妳前面——像老鷹,它飛在妳後面——像烏鴉,它飛在妳前面——躲不過,它飛在妳後面——拉不下……
這裏的“它”,指的是“災禍”。農民壹年到頭總是提心吊膽地生活,說不上什麽天災人禍會突然飛來。躲過了初壹躲不過十五,農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災禍”本來是壹個抽象的概念,但詩人運用了民歌形象性的比喻,把它具體化了,感知化了,這就深刻地揭示了農民的苦難。
這部長詩的格律也有鮮明的民歌特色。俄羅斯民歌的音樂性體現在重音和輕音排列組合構成的各種節奏(音步),其中最有特點的是“重輕輕”音步。涅克拉索夫對民歌進行了提煉,在長詩中采用了無韻詩的形式,三音式抑揚格和“重輕輕”結尾相結合的基本格律,每隔數行又有壹行詩以重音結尾。這種格律既適合說唱,也有利於抒情和諷刺。其間又間或穿插著頭韻、腰韻、腳韻、對稱、雙聲等音樂手法。而包孕在長詩中的許多歌謠和小敘事詩,則是格律豐富多彩的有韻詩。涅克拉索夫創造性地運用了民歌,在形式上別具壹格。(甘雨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