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是壹個人立足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是知識、能力、人格經過大腦思考後的最終外在表現,也是壹個人的內在表現。體現了壹個人的修養和水平。
培養不是天生的。修養是壹個漫長的過程,是人的壹個要求,然後在這個要求下,人與自己的弱點鬥爭。良好的修養也是文化知識滋潤人心的結果,是內在人格魅力的表現。壹個人如果不學習,不懂得提高自己的素質,他的性格肯定會顯得粗糙,不張揚,這樣的人可能會浮誇,虛偽。同時,這無異於招風惹禍。
“正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養性是古代聖賢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古人對自己人生指定的壹個方向和要求,也是壹種宏大而美好的願望和追求。壹個人只有把自己的性格培養好了,才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家庭,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世界。修身養性的過程就是讓學到的文化和知識發揮作用,讓自己性格中的缺點和影響人生的弱點逐漸被文化修飾或吞噬,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睿智、超然、從容、淡定,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對待矛盾和他人。
毛澤東指點江山,氣度非凡;周恩來是偉大的,用博愛和美德拯救、溫暖和保護人民;鄧小平胸懷寬廣,三起三落,最終夢想壹個偉大的構想,實現祖國統壹;溫家寶“國若存亡,豈因禍得福而避之”的博大愛國情懷,令百姓愛之...這種素養比得上普通人嗎?!這足以說明“立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刻道理。
修養會對壹個人的壹生產生重要影響。壹個修養好的人,性格溫和,謙虛,平和自然,容易與人相處;在困難面前絕不退縮,而是淡泊名利。修養差的人容易趾高氣揚,愛吹牛;在困難面前,他們猙獰,甚至罵娘,但在名譽和利益面前,他們卻是“正”的,排外的。
現在社會信息發達,誘惑太多。很多人的物欲、權力欲、金錢欲等欲望極度膨脹。不知不覺中,迷茫、浮躁、世俗、功利給人們的內心蒙上了陰影,公開追逐名利,“有權不用,變得過時”沾沾自喜,剽竊他人作品,用灰色手段自作聰明。這些都是長久以來的虛假成就。
文學素養、理論素養、管理素養、政治素養是壹個人的綜合素質。每個人都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職位有高低,但沒有修養。亞歷山大大帝問躺在地上的哲學家提奧奇尼斯:“我能為妳做什麽?”哲學家回答說:“是的,它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亞歷山大肅然起敬。皇帝的謙虛和威嚴,哲學家的冷漠和驕傲都令人印象深刻。大皇帝不謙讓,就批判乞丐哲學家,或者揮舞權杖。哲學家如果膽怯退縮或者自卑,就不會有歷經千年的故事。這是各自修養的體現。
其實,身居高位的人更應該加強自身修養,因為從理論上講,身居高位意味著綜合素質高,有內涵,更好的修養在當今和諧社會,隨著領導素養的提高,我們會用好手中人民賦予的權力,管好單位,不辜負國家和人民的厚望;“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會讓妳坐在臺上”。如果壹個單位的領導缺乏修養,容易罵人粗魯,或者心懷惡意,心胸狹窄,那麽這個單位只會離和諧越來越遠。
良好的修養是壹種偉大的美德,它就像壹根線,連接著工作、管理、學習、生活、做人和為人處事。所以,加強自身修養是每個人壹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