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晚出西射堂詩》原文及賞析

《晚出西射堂詩》原文及賞析

  原文:

 步出西城門。

 遙望城西岑。

 連鄣疊巘崿。

 青翠杳深沈。

 曉霜楓葉丹。

 夕曛嵐氣陰。

 節往戚不淺。

 感來念已深。

 羈雌戀舊侶。

 迷鳥懷故林。

 含情尚勞愛。

 如何離賞心。

 撫鏡華緇鬢。

 攬帶緩促衿。

 安排徒空言。

 幽獨賴鳴琴。

  翻譯:

 無

  賞析:

 傍晚,詩人漫步出西城門,大抵謫宦羈旅之人最怕黃昏長夜,因為白日的公務,多少還能分散心事,而公余閑暇,天色如磐,這愁緒難以消遣。這種感覺,在常人都如此,更何況詩客敏感的心靈。所以當靈運舉目遠望郊坰的西山時,永嘉的青山綠水,已都無秀色可言,觸目盡是惹愁興嘆的資料。崇山如屏,縱橫復沓而無有窮盡,往時的深青淡翠也都在廣漠無邊的暮色籠罩之中,變得深不可測。清晨時曾經慰目的染霜紅楓,已不復可見,唯有斜陽無言,在厚重陰沈的嵐氣中,懨懨降沈。自初秋的七月十六日去京,至此已有二、三個月頭了,金秋已去,嚴冬將臨,憂愁自然有增而無已,眼前看到這壹片壓抑而迷惘的郊景,就更勾起了詩人深沈的懷念。眼前那林木上羈宿的雌禽,失群無伴,似乎在訴說著對舊侶的懷戀。空中的歸鳥在盤旋徘徊,它壹定是迷失了歸路在尋找昔日的林巢。羽鳥都有情,尚且知道相互間愛,而萬物之靈的人,則不能忍受與知心的親人友朋的離別。感念及此,詩人意興闌珊,回到了旅居之所。他抹去銅鏡上的積塵,見原來那烏黑的鬢邊上已出現了星星白霜,逗弄衣帶,又發現先前合身的衣服也已顯得寬松了。顧影自傷,詩人不禁對他素所信奉的'莊子的至理名言也產生了懷疑。《大宗師》中說,“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壹”;意思是安於自然的推移,就能與造化合壹,進入空虛寂寥的超人境界,現在看來這不過是無補於事的空論;所能聊以渲泄那幽居獨處之煩悶的,只有那孤芳自賞的琴音而已。

 此詩在謝詩中是最為平實的篇章了,沒有過多的典實、巉刻的語詞,連他最愜心的玄理也只以否定的形式出現。即景而抒情,壹瀉塊磊,酷學漢末建安的詩體,甚至連起句也有意求古樸。《古詩十九首》之十三雲“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曹植《送應氏》之二起雲:“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對讀之,其傳承甚明。

 不過,雖說效古,卻又有明顯的新變;顯示出謝客貶永嘉後詩的壹貫特色。

 詩的結構,隨情抑揚,壹同建安詩之任氣使才;而同時又顯出屈曲多層折的特色。先以“節往”、“感來”二句居中作頓束,將秋望景物分作二層;更以“含情”“如何”二句,接過第二層景,引入末四句浩嘆。這就是貶永嘉後謝客所經常使用的景——情——景——情(或相反)的雙線結構,是中國詩歌中布局的新創制。

 詩的寫景造型也更見精致入微。特別是善用動詞與形容詞以寫形入神,如“連嶂”四句內蘊壓抑的愁思。其中壹、二、四句中的“疊”字,“杳”字,“陰”字相連而構成了撲朔錯雜而杳不可測的境界,最能見出主客觀融壹的情思。其句式前二句是“二、壹、二”的節律,後二句是“二、二、壹”的形式,其變化也有助於情景的表達。“曉霜楓葉丹”壹句尤堪玩味。有人認為這兩句是分別實寫早晚二詩。其實不然,“晚出西射堂”,是不能見曉景的。因此又有人懷疑“曉”可能是“晚”之誤,其實也不然,青翠既已“杳深沈”,紅葉也不能看清。所以這壹句並非實寫即日所見,而是虛擬。重山疊巘,暮色杳渺是如此壓抑,詩人亟望清晨所見的紅葉能稍破沈悶,然而竟不可得,唯有夕曛嵐陰而已。這鋪敘實景中的壹筆虛擬,不僅因反襯而加重了愁思,而且借虛想的壹點丹紅使沈郁之中見出空靈,不致造成滯重之感。這就是謝詩在用詞狀景中的深致。

  謝靈運簡介:

 謝靈運,南朝宋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晉末曾出任為瑯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等。入宋後,因劉裕采取壓抑士族政策,降爵為康樂侯,出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433年(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謝靈運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謝靈運的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勝。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寫春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寫秋色“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寫冬景“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等等。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謝靈運的詩歌雖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詩文大都是壹半寫景,壹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但盡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壹個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