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元宵節詩詞賞析

元宵節詩詞賞析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下面是關於元宵節詩詞賞析的內容,歡迎閱讀!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朝

 作者: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賞析

 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壹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壹樣散落下來。壹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東風夜”化用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壹類的吹奏樂器,這裏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沈浸在節日裏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壹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壹個具體的人,通過他壹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壹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眾裏尋他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壹壹辨認(但沒有壹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壹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同時,還有壹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壹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壹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壹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壹樣,給人壹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汙的高士之風。

 作為壹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此詞有寄托,可謂知音。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壹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全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表達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追求(詞人對理想的追求的執著和艱辛)。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壹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傑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壹片熱鬧的盛況外,並無什麽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壹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壹樣。這是化用唐朝詩人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贊美 。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壹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遊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壹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麽希望了。……忽然,眼睛壹亮,在那壹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壹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誌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壹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壹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壹切又有什麽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壹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壹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壹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她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後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壹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最高境界。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並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只是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壹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壹片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隨詞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勢是壹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正月十五夜燈

 朝代:唐朝

 作者: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壹時天上著詞聲。

  賞析

 作者:佚名

 本詩描寫 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消魂的時刻。

 唐宮內萬燈齊明,舞衲聯翩,歌聲入雲,有鳥瞰式全景、有特寫武近景,場面壯觀,氣象恢宏。

 千門開鎖萬燈明:“千門開鎖”就是指很多門的鎖都打開了,“千門”泛指很多門,門鎖都打開了即人都出門了。

 “萬燈明”萬燈,泛指很多燈,明則是亮起來了。正月中旬動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動”震動。形容熱鬧。“帝京”是指京城、國都百內人連袖舞:“三百內人”應該是指很多的宮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數眾多的,非實指。“連袖舞”是指壹時天上著詞聲跳舞。“壹時”是說當時,“天上著詞聲”是指人間的歌舞樂聲直沖雲霄,傳到天上。也是極言歌舞的熱鬧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數的眾多,聲可直傳天上。

  汴京元夕

 朝代:明朝

 作者: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賞析

 前二句,寫來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場,表演周憲王朱有燉的雜劇。中山少男、鄭燕少女都善演戲曲,說明當時雜劇傳布的盛況。詩中“倚新妝”、“獨擅場”應是互文見義。朱有燉的雜劇在體制上基本打破了元雜劇四折壹本加壹人主唱的成法,經常出現合唱、輪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或二人對唱等形式,並且他的劇作曲詞流暢,音律和諧,著重歌舞,便於演出,所以盡管他的戲內容上無甚可取,卻能廣為傳唱。少年男女爭扮周憲王劇中人物,使我們對當時劇界的風氣頗有所領會。而汴京作為古時都會,在歷受金元劫難之後,經明初的休養生息而恢復生機,重現繁華,其民俗風情,也通過這兩句表露出來。

 第三句是前二句的拓展。實際上本文前面說到的表演朱有燉的雜劇,至此才正式點出。春樂府,是指朱氏雜劇中點綴太平盛世的“慶賀劇”或宣揚女子守貞的“節義劇”。自宋元以來,樂府常作為詞曲的別名,朱有燉的雜劇、散曲集便稱《誠齋樂府》。“齊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歡慶,萬民同樂的情景,給人的感覺是舞臺上伶人的演唱與舞臺下觀眾的和唱壹起進行,場面肯定是熱鬧之極。最後壹句筆鋒壹宕,寫起了戲曲表演場地旁金梁橋外的夜景。“月如霜”之清冷幽靜,與前面所描繪的歡慶熱鬧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這壹句實際上卻是詩人的神來之筆,以淡墨襯濃彩,余韻宛轉,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詞之妙。“月如霜”令人想起蘇東坡《蝶戀花·密州上元》詞“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數語,二者都寫元宵,李詩、蘇詞中“明月如霜”的意象實有相通處。我們不妨認為:正月十五的團圞明月是喜慶的象征。“明月如霜”的意象,正體現了“但原人長久,千裏***嬋娟”,期望人世美好事物永存的普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