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能背很多詩歌,但到4歲全忘記了,是徒勞嗎?為什麽有人覺得是徒勞,人們總是關註事情的結果多余關註事件的成因。 2歲孩子就可以背很多詩歌,說明孩子在2歲之前家人對其詩歌的輸入量是可觀的,另壹方面也說明孩子語言方面的天賦不錯。我家崽崽快兩歲,現在還不太會說話,只會說簡單的兩三個字。壹歲之前倒是經常給他讀《三字經》,詩歌讀的較少,如果我家崽崽兩歲能背點《三字經》我就很高興了。我肯定會覺得之前的付出沒有白費!
每個人養育孩子都有自己的壹套理論,看的再多都不如自己實踐得來的有用,因為每壹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別人的方法再好不適合妳家孩子也是沒用的。別人好的教養方式我們可以借鑒過來學習,但是不要照搬,用別人家的孩子傷害自家孩子的行為比比皆是。 為什麽我會將“2歲小孩可以背很多詩歌,但到4歲全忘記了,是否徒勞?”這壹問句上綱到育兒問題上?每個孩子都是壹張白紙來到世上,對於小生命的到來,每個家庭都是細心呵護的。從最開始只會哇哇哭,到有壹天他會笑了,會翻身了,會走路了,會說話了等每壹次成長和進步都是欣喜若狂的。
首先說話早的孩子肯定是輸入多才會說的多,聽的多才會說的多說的早。不論孩子在兩歲的時候是會背詩還是會講故事,在2歲之前的輸入量絕對是驚人的,但是到了4歲為什麽會全忘記了,家長除了孩子自身的因素外有沒有檢討壹下自身的問題。是否當孩子會背詩歌之後家長給孩子在這方面的輸入量減弱或者覺得孩子已經學會幹脆不再教孩子詩歌了而造成孩子4歲全忘記了,世上沒有什麽壹勞永逸的付出,記憶也是有周期性的。壹個2歲的孩子,大人不去引導他他是不會主動接觸詩歌這些東西的。為什麽有人會認為是徒勞呢!就算是孩子忘記了,在孩子深度記憶裏對詩歌還是有存封。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造成仲永最終碌碌無為的是什麽,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培養的,而不是用來“表演”的!為什麽我會用到表演?如果妳家孩子2歲會背很多詩歌,家長肯定非常高興吧,肯定想讓孩子背給很多人聽聽吧,肯定想聽到很多贊美吧!2歲的時候妳會覺得孩子真棒,這麽優秀啊,哎呀,是不是天才啊!很興奮吧!結果呢?到了4歲,有的忘了,有的全忘了,周圍人該說了,哎,孩子還小,教他那麽多也不懂啥,也學不會,等他大了自然就會了,如此雲雲,是不是顛覆了妳以往了教育觀,開始覺得之前的付出是否徒勞了。
我身邊有個真實的栗子。小學的時候有個同學乘法很膩害,那個時候我們還在背誦乘法口訣的階段,他就已經可以2位數相乘的乘法用心算很快得出來。在我們整個年紀甚至是家長圈都是出了名的,所以包括我爹在內的很多家長都很喜歡他,總給他出題,他都能很快回答上來,甚是讓我們羨慕。結果呢?由於他家裏對他學習的不重視,後來逐漸“學壞”,現在據說是我們當地壹名“路霸”。
綜上所述,我認為2歲孩子會背詩歌到4歲全忘記了並非徒勞。而重點在於家長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