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醜軍既得車仗,又來搶馬,軍士不依隊伍,自相離亂。原來過此,只顧取物,無心廝殺。曹操人馬圍裹將來,文醜挺身獨戰,軍士自相踐踏。文醜止遏不住,撥回馬走。操在土阜上指曰:“文醜乃河北名將,誰可擒之?”二將飛馬而出去。操視之,乃張遼、徐晃也。二將追趕文醜至近,大叫:“賊將休走!”文醜回頭,見二將趕來,遂按住鐵槍,拈弓搭箭,正射張遼。徐晃大叫:“賊休放箭!”張遼低頭急躲,壹箭中遼頭盔,將簪纓射去。遼奮怒再趕,坐下馬又被文醜射中面頰。戰馬跪倒前蹄,張遼落地,文醜策馬前來。徐晃急輪大斧,截住廝殺。二將戰三十余合,張遼去遠,徐晃見文醜後面軍馬齊到,晃撥回馬走。
文醜沿河趕來。忽見十余騎軍馬,旗號翩翻,壹將當頭,提刀出馬而來,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大喝壹聲:“賊將休走!”與文醜交馬,戰二合,文醜心怯,撥回馬繞河而走。關公馬是千裏龍駒,早趕上文醜,腦後壹刀,將文醜斬下馬來。] [/face]
正常單挑形勢下,此戰排除兵力和地形因素,雙方起碼在交鋒心態上應該都有“求戰”欲望。比如張飛戰呂布,再比如張頜戰馬超,盡管這兩戰的雙方在戰意和決心上有很大的差別,但起碼交戰雙方的心態是“求戰”的。
而關羽和文醜延津之戰,從壹開始,文醜就處於壹個極為不利的局面,首先文醜大軍的背後是黃河,乃是絕地。雖說戰場上有破釜沈舟,置之死地於後生的說法。在漢中戰役中,蜀軍背水為營,曹操在徐晃取得場面上的勝利後,卻鳴金收兵,並嚴禁不準取壹蜀軍所棄物械,但仍被三面夾攻,大敗而走。文醜不是曹操,袁軍更不是曹軍。所以落的個“文醜軍既得車仗,又來搶馬,軍士不依隊伍,自相離亂。原來過此,只顧取物,無心廝殺。曹操人馬圍裹將來,文醜挺身獨戰,軍士自相踐踏。”文醜的士兵首先無心廝殺,當文醜身為主將,尚能壹戰的時候,他的軍士已經混亂不堪,自相踐踏,何其狼狽。
人說好漢難敵眾手,惡虎也怕群狼,於是文醜“文醜止遏不住,撥回馬走。”這時候的文醜,已經不想纏鬥,只想帶領將士快速離開。可以說,文醜從這時起,已經處在壹個“逃跑”的心態中。曹操何其老練,見計謀得逞,馬上發話,“誰可擒之”正反映了敵我雙方的形態。
張遼新降,立功心切;徐晃慘敗給顏良,急於挽回顏面。況兩人除了許胖子之外為曹軍翹楚,兩人捉網中之魚,勢在必得。然文醜雖不顏良但藝俊,為何不正面交鋒卻施放明箭?蓋因無心戀戰想撤離現場。不料張遼對弓箭深為感冒,直接兩箭,壹中人盔,壹中馬面。文醜於敗軍之勢想斬敵軍大將之頭,縱然不能挽回頹勢起碼可以壹振軍威,徐晃奮勇戰住。
與徐晃的30會合反映出文醜真實戰力與顏良的差距,徐晃走,文醜追,表示他覺得有斬殺徐晃的信心。這時候,“忽見”關羽帶領十數人殺出,而文醜趕得急,單身壹人,頓時有所醒悟,自覺陷入曹軍埋伏,便不想再戰。與關羽戰2回合,巔峰狀態下的關羽自非徐晃、文遠之流可比,文醜頓感壓力,再聯想到顏良壹個照面便死於此人刀下,於是心態迅速向既定的逃跑方針發展。撥回馬“繞河而走”,與“沿河追趕”有異,何也?其因有三,壹盼有兵接應,二防再次伏兵出現,三擬閃開角度,弓箭再出。不料坐騎不爭氣,碰上了天下第壹速度的赤兔,被腦後壹刀,死於非命。那關羽所殺河北兩將,壹為正面偷襲,二為腦後作業。且皆拜赤兔之賜,憶呂溫侯當年,可曾有此行徑?關公殊為不彩。
文醜和關羽延津之戰,文醜從開始到最後被殺,皆無正常單挑形勢下的公平狀態和心態,故絕非正常單挑,屬於無效案例,不應做為評判關羽和文醜武力指數的依據。
2.這裏著重分析壹下蜀國的關況:
人們常說:“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說的是三國後期,蜀國因沒有什麽好的將領,而導致只能用能力不強的廖化擔當先鋒的尷尬局面。而人們普遍認為造成這個原因的主要有兩個因素:壹是劉禪的昏暈無能,另壹個是蜀國的地理位置關系。
而我認為蜀國無大將的原因在早期就已經潛伏著了。我認為蜀中無大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壹、我們回頭看三國早期的劉備是如何招收人才的。早期(在去新野以前)劉備的人才主要靠兩方面,壹是武將自己的投靠,像趙雲、周倉、徐庶;另壹個則是吸收其他勢力的人才,在這方面初期主要是陶謙的人才,如糜竺、糜芳和廖化等。而劉備自己去招收的人才卻非常少,可以說壹個也沒有。
中期(諸葛亮來了之後到劉備得益州之前)劉備主要在荊州打拼,在這段期間,劉備基本上得到了在荊州的所有才人名士,但這些人都不是劉備自己去找來的,有些是投靠過來,有些是諸葛亮等人找來的。但他們都有壹個***同的特點,就是這些人的名聲在當地很高,或這些人的父輩或他本人曾經當過官。
晚期(得益州以後)劉備的招收進的人才由盛到衰,在得到劉璋的絕大多數將領才士之後,劉備的招收的人才就進入了壹個相當平淡的時期,壹直到蜀漢滅亡,也沒有什麽招收到好的將領。所以說劉備他並不會去主動去平民百姓中尋找人才,這就使得蜀國在末期根本得不到將領。劉備是這樣,何況他的兒子劉禪呢?
二、蜀國用人制度的弊端。大家看姜維時期的蜀魏戰爭,從蜀國陣營中冒出來的主要是以前劉備時期的壹些主要將領的子嗣,如傅彤的兒子傅僉,關興的兒子關統等等,根本沒有出現平民百姓出生的將領。造成這個原因的直接原因便是諸葛亮、姜維的剛愎自用。
其實蜀國中也不凡好的將領,大家在玩三國遊戲中就有感悟。李嚴,在三國十中就是妖人壹個,除魅力外各項均能力超80,諸葛亮也曾贊他是蜀國的陸遜,就因為北伐時兵糧沒有及時送到就被諸葛亮貶為庶民。魏延,猛將壹個,諸葛亮硬是說他有反骨,要造反,妳諸葛亮死了還使出讓馬岱背後偷襲這麽卑鄙的手段。羅憲,忠勇有謀,性情溫和,可以說是蜀國末期難得的大將,可姜維就是不用他,卻讓他去守永安城。從這可以看出,在他們的眼中,只有妳後臺夠硬,名聲夠響的人才可以當官,而那些有本事卻沒後臺的人根本得不到升遷。
而反觀魏國呢,魏國早期的許諸、典韋是曹操不經意間發現的,之後的郝昭是從壹個小兵壹步壹步當上將軍的,杜預則是壹個小官吏的兒子,而這些人都是魏國不可缺少的人物。在這方面魏國就更加懂得在平民百姓、小卒小吏中尋找優秀人才,他能知人善任,奠定了統壹的基礎。
如果蜀國能在基層或平民百姓中去尋找人才,就不會有滅國的結局,最啟碼魏國要等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滅掉蜀國。
至於三國後期的將領也有很多,像姜維,鄧艾,鐘會,王雙,曹真,馬岱,陸遜等等,演義裏主要是寫曹操,關羽和諸葛亮,後期只剩諸葛亮壹人,故著重寫他.歷史上還是有許多能人的.
3.人的壹生是漫長的,可當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什麽路怎麽走的選擇時又是短暫的,人們難得碰上幾次這種人生抉擇,然而每壹次瞬時間做出的選擇對人生又往往是決定性的。選擇是很難的:壹是前途如何難以斷定,楊朱悲歧路,阮籍哭途窮,均是慨嘆人生前途選擇的迷惘。二是復雜的社會關系利害權衡價值取向等等制約著左右著人們的決心。徐庶進曹營壹言不發,這條歇後語常被人們用來比喻人之不進言不賣力氣還略微帶點兒不滿,身雖然在這兒而心實在圈兒外,實際這句話反映了人們所處尷尬時采取沈默態度的復雜邏輯關系,徐庶是痛苦的,而這痛苦又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自己決定走的這麽條走不通的路,有苦說不出,怨不得別人。這壹段故事,出自《三國演義》:謀士徐庶多年飄零困頓,劉備來到荊州後廣招人才禮賢下士明君之譽甚著,徐庶前去投奔不僅被收留,還委以重任甚為器重倚為心腹。後曹操進軍荊州,掠去徐庶老母,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去了曹營。
小說的這段描寫很出色壹波三折,富有人情味,最高明的是把人情與政治結合起來寫,通過徐庶的來去,暴露了曹操欲收羅天下英才而不擇手段,表現了劉備思賢若渴愛才如命,又尊重人的選擇,決不勉強。劉備送徐庶的走的那壹路上的戀戀不舍,把劉備愛惜人才寫得情真意切寫到了極致,使人掩卷不禁為之長嘆。
小說的徐庶不是可有可無的配角,而是為渲染諸葛亮出場的鋪墊之重要序幕人物。是他引出壹個二千年來為中國人所敬仰勤勤懇懇謹慎愛民的丞相形象。歷史上的徐庶常與諸葛亮、石廣元、孟公威壹起交往,所謂惺惺惜惺惺,英雄愛英雄,都是當時的才俊,能與高士英才相處他也不會是凡庸之輩吧。可惜壹個青史留下光輝的壹頁,而他除了在荊州有過短暫的閃光,壹直默默無聞,道路選擇的教訓是如此的深刻,後人還能忽視人生選擇的重要性嗎?徐庶史冊無傳,只在諸葛亮傳附帶提了幾句,***壹百三十三個字。“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曹操進軍荊州,劉備南逃“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誌》是史籍中的經典之作,陳壽作史極為精煉傳神,惜墨如金,然而內涵豐富,信息量大。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徐庶有過人的才幹,得到了劉備的肯定,“器之”不是壹般作為行事很優秀的評價而是倚為心腹的推崇,在不長的時間得到這樣器重的待遇,說明他腹有良謀,又善於溝通運作,是個高級人才;向劉備舉薦天才諸葛亮,是徐庶從事組織人事工作方面的傑作。劉備雖然愛才,但能讓身經百戰走南闖北的統帥對壹個二十七歲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給予充分重視,畢竟不容易。徐庶肯定調用了他的高超智慧,可惜史傳沒留下這方面的材料,只露出壹點兒痕跡,“臥龍也”三個字的極高評價,確實讓劉備做好了心理準備,為劉備重用孔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先入為主是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既有對立面給妳在尊長上級墊的壞話,使之產生厭惡,妳後來所作所為都要大打折扣,好事只得六七分,而壞事三四分壹般會被看成七八分。相反,也有朋友為妳說的好話,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當然要靠自己真實的本領,可要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是機遇,那妳會從此騰達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大顯英雄建功立業之本色,何等愜意!人生能有幾次決定命運的機遇呢?使孔明得遇劉備賞識,這是徐庶對社會最重要的貢獻;徐庶策劃了孔明出山的方式,是請五十幾歲的諸侯降尊紓貴前往深山請年輕人,不是徐庶做不出這樣大膽的建議:他提出諸葛亮這樣的大才,不能“屈致”隨便讓人把他叫來,而要“枉駕顧之”,親自出馬去請。不是劉備這樣的大英雄,也決做不出如此禮賢下士的創舉,而諸葛亮如沒有超人的才能,也不會留下“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但是這壹切決不是碰巧發生的,而是基於徐庶與諸葛亮多少年來的交往對朋友的深切了解,又對劉備愛才識才並善於使用人才的體驗,沒有徐庶的推薦,恐怕歷史將會是以另壹種面目出現的吧?
最令人惋惜的,徐庶在大好形勢下:上有明君知遇之恩,下有好友相伴之利,大丈夫立功當世有益於天下蒼生的人生之帆,即將起航,他也將在歷史上寫上光輝的壹筆,就在此時卻過早地退出了歷史舞臺,走進寂寞無所用武之門。因老母被曹操所獲,他拘泥於社會輿論的壓力,辭別劉備投進曹營。漢代強調孝道,雖有孔融壹類人說什麽子之於母不過物寄瓶中,父之於子當有何親反封建禮教的思潮,大多數人還是嚴格遵守著孝字當先的封建倫理,徐庶也不例外。他是痛苦的,遇到劉備這樣對他言聽計從的明君很不易,***圖王霸之業的重要條件是要有明君的高度信任,如果離開劉備,還能不能再遇到壹個明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基本上可以排除這個可能。可是曹操挾持老母,就是威脅著讓他投誠,他不去老母就有壹定危險。這完全是壹個兩難選擇。徐庶方寸已亂,情況緊急不容他從長計議慢慢斟酌,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投曹。人的命運緊要處往往就是壹兩步,十字路口上向左向右邁出壹步,其結果卻有霄壤之別。徐庶的失誤在於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選擇為國家社會還是為家庭,他選擇了家庭。小說裏批判了他的選擇,借用徐母的口指責他不能選擇為國為民,不辯真假,白白在社會上飄蕩了那麽多年,也許徐母沒那麽說,可後來的社會道德規範卻是要求:忠孝不能兩全,忠於國事第壹,羅貫中借徐母的嘴做了最終的評判。
徐庶在此之前還有壹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問題,那時他選擇了正確的人生之,路。《魏略》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疎巾單衣,折節學問。”徐庶本是貧寒人家,漢代講門第世族大姓,否則沒地位。《三國演義》作者把“單家子”解釋為姓單家的子弟,由此編出壹個單福的名字。作者羅貫中還有批改者毛宗岡都是大文人,本不該犯這樣由於望文生義造成的錯誤,以致錯誤了幾百年。(《魏略》還載過“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這就是壹個相同的例子)徐庶年輕時也很浪蕩,任俠擊劍相當於今天的講哥兒們義氣,動不動就掄拳頭的主兒,相當於北京的三青子,天津的小玩兒鬧。為小兄弟報仇壹時沖動殺了人,他簡單的化了下裝,披頭散發,臉抹白灰就逃亡出走。這個樣子誰壹看都會斷定就有問題,於是很快就被官府抓住,審問時他閉口無言硬撐著,後來在示眾指認時被同夥劫走。闖了大禍平時所作所為又被認定是做賊的行徑很為人所不恥,遭此大變故他這時倒醒悟了,於是痛改前非,從頭開始,刻苦求學,成為小有名氣的人物。這次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徐庶到曹操那,小說與歷史都說是因為徐母在彼所致,其實也不能排除在荊州戰亂中,面對曹操的強大軍事壓力,劉表集團多數人已投向曹操,劉備集團雖然堅持抗曹可實力太弱難以決勝,前途難以預測,而投曹則比較保險,當時曹操為攏絡人心對荊州士人大加封賞,狡猾的曹操說出言不由衷的話: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壹句話立即使荊州士人為之嘆服。《魏略》說:“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徐庶)與韜(石廣元)俱來北。”沒說因為什麽去的北方,好像只不過是個人的壹種選擇,幾個好友,走向不同的道路,徐庶與石廣元壹起去了曹操那裏,孔明單獨跟了劉備。可以肯定沒什麽人會看好劉備,然而困境中的支持,會使人加倍的重視,成功時即為開國功臣;勢力強大時的錦上添花,價值會大大降低,充其量只能做個擺設。當孔明已是蜀漢的丞相,第壹重臣,徐庶在魏國只做到“右中郎將、禦史中丞”,僅三流位置。連諸葛亮都看不過去了“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他做的官和他的才能是不相稱的,另外也透露出壹點兒信息,他們是自願去的,是想在那裏發展自己的事業。
4.在這舉例分析壹下諸葛亮與趙雲為何不投曹操
引用壹位朋友的原話“趙雲投奔曹操仕途也許會更好!曹操比其他君主更愛惜人才,在長阪坡叫軍士不要放箭就是個例子(有活捉趙雲之意)不然趙雲基本上很難突出重圍。趙雲到魏軍集團或許有更多的統兵機會(以他的能力)曹操用人是不分出身的(如典韋只不過是夏侯敦手下的壹名校尉而已,張遼也不過是呂布手下的壹名降將,但他們都能受到曹操的重用)統兵能力也是在實戰中慢慢鍛煉出來的,誰天生就會統兵打仗或看看兵書就能打仗嗎?都是在實踐中學到的。總而言之還是劉備給趙雲的機會少了點!”
可是曹操帳下人才濟濟`更有大批賢臣良將輔佐。
這也正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而沒選擇曹操的原因(以他臥龍的名氣,我想曹操不會不收的吧)
小豬投劉備之後成其軍師,統攬軍權。如果他投了曹操,地位想也不比荀彧荀攸賈詡程昱。
趙雲如要投曹,曹操帳下光沾親帶故,且頗具將才的就有曹仁曹洪夏侯撴夏侯淵 ,近衛前有惡來典韋,後有虎癡許褚。再加張遼 徐晃 張郃 龐德等人(龐德都算是後來的了,和司馬家族曹彰等)
就連於禁 樂進 李典 等壹幹人,雖然才能不及趙雲 但資歷也比他老,從曹操起兵時就跟隨曹操`我想趙雲去投奔曹操,領兵的機會可能會有`畢竟曹操兵多地廣,但是趙雲在曹操手下的地位和在劉備手下地位我想不可能是劃等號的。至少曹操的五虎將絕對不會有他。
5.劉備在曹操手下過,說明劉備能屈服於人.至於其他人,妳說能嗎?
6.有些人不願意從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