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唐.王維?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仿寫
銀壺棲金箭,花幔掩紅顏。露冷蝶無夢,風寒燭有煙。
蟬鳴深夜靜,蛙鼓半天繁。朝朝待尺素,蕭郎可平安。
2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仿寫
伴花敲棋子,
山靜水有聲。
風來訪楊柳,
颯颯滿山中.
3 江南春(唐)杜牧?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仿寫
十裏荷花翠點紅,石橋村舍楊柳風。
霸王貴胄今安在,江山依舊圖畫中。
4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仿寫
梅花未謝迎春開,金翅妖嬈東風來。
柳絮無根搖搖起,蘇堤碧色不須栽。
5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仿寫
佳人戲秋千,袖招彩蝶隨。
隔墻人不見,笑語隨風來。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壹個地區到那壹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壹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記載:"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壹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壹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
《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荷花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誌。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壹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