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詩歌連讀,解說鄉愁
? 解釋“鄉愁”“鄉愁詩”,讀席慕容《鄉愁》,補充余光中相關資料:余光中身份,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當我死時》、《鄉愁四韻》片段。
? 余老師的課從不拖泥帶水,總是開門見山。開課,由解說“鄉愁”“鄉愁詩”開始。余老師這節課主要有兩個活動,“美讀”“美析”。相對於主要活動來說,“詩歌連讀,解說鄉愁”這個板塊可以說是前奏。結合整節課來看,這個前奏不枝不蔓,開課就為“鄉愁”眷戀故土的情思渲染了氛圍,為整個課堂蓄勢,緊扣“鄉愁”品析的主要活動,形成渾然壹體。
佩服余老師總能夠給學生最需要的。說實在的,自己也教過不止壹次余光中的《鄉愁》,可從來沒有想到過,學生根本就沒有鄉愁的體驗,不解“鄉愁”為何物。並且,看了余老師的課例,自己也才第壹次真正用心註意到“鄉愁”這個本以為再簡單不過的詞語。
? 出示席慕容《鄉愁》,提出讀詩的要求, “輕輕地吟讀”。看似不經意的提示。怎麽讀“鄉愁詩”,怎麽品味“鄉愁詩”的情味,余老師在壹開始就營造了讀鄉愁詩的情境。
看四則與作者有關的資料,感嘆,真不知余老師經歷了怎樣的披沙瀝金的搜集刪減,精選出這四則材料。有了這些材料,會發現,余光中的鄉愁,不僅僅是對家園親人故鄉故土的思念,更是對“整張大陸”的眷戀思念。想想自己帶領學生只學習品味《鄉愁》,學生學習的只是《鄉愁》這壹首詩,學生了解的是寫了這首“鄉愁詩”的余光中。余老師豐富的材料穿插,不僅為下面的學習活動蓄勢,還讓學生感受到完整的立體的余光中。
? 二、美讀
? 余老師分三步指導朗讀。“用舒緩的語氣,深情地表達《鄉愁》中的思鄉之情,輕聲地讀”;“用節奏來傳達悠遠的思緒”;“用短暫的停頓來表達意境的升華。”
第壹次朗讀指導,“用舒緩的語氣,深情地表達《鄉愁》中的思鄉之情,輕聲地讀”。看余老師在開課“序曲”中,就指出,鄉愁這種悠遠深沈的思緒,應當“輕輕地吟讀”,有了前面“輕輕地吟讀”席慕容《鄉愁》的鋪墊,這裏的朗讀,相對來說,就更容易進入狀態。不能不贊嘆余老師對課堂每壹個細節的精心設計啊!為了讓學生讀出韻味,余老師不僅範讀,還逐節教讀。
第二次朗讀指導,“用節奏來傳達悠遠的思緒。”余老師巧妙地把字按節奏拉開距離,這樣,不僅讀出節奏,更讓學生慢下來,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我”“新娘”後面拖壹下,“用感慨的語氣讀”,具體的字詞,具體到朗讀時“感慨”的語氣,多麽具體明確的朗讀指導!
? 第三次朗讀指導,“用短暫的停頓來表達意境的升華。”這首詩,按照常情,覺得第三節就是詩的高潮,但第四節,於高處又陡然拔高,境界壹下闊大了。如何欣賞,自己壹直沒有好的方法。余老師用高超的朗讀指導,“用短暫的停頓來表達意境的升華”,壹下子就讓學生領悟到詩歌境界的升華,給我的感覺是“四兩撥千斤”。余光中的資料穿插,勝過老師唇焦舌燥的講解,壹下就明了最後壹節詩的境界與分量。
? 余老師的朗讀指導是值得稱道的藝術。這裏,也許可以套用余老師的話“角度細膩”“小步輕邁”來欣賞余老師的朗讀指導。每次朗讀指導,都提出明確的朗讀要求,具體到明確的內容。壹步壹步,拾級而上。在余老師的課堂上,朗讀,不僅僅是“讀”的活動,更是“理解”的活動,高妙的朗讀指導,確確實實“以讀促教”。之前,總是感嘆余老師的朗讀指導怎麽做得那麽精妙,現在才知道,這背後,有多少紮紮實實啃讀的功夫。
三、美析
? 出示話題:《鄉愁》的表達之美。
建議:每位同學寫幾行字,集中地欣賞《鄉愁》在某個方面的表達之美。
學生交流後,大家***同欣賞余老師領悟到詩歌之美。
?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掀起課堂的高潮。為什麽余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總能有精彩的表現?自己的感受是,余老師非常註意課堂的整體規劃,哪怕尋常的開場白,不起眼的過渡語,都為課堂的主要活動層層蓄勢,真是邊邊角角都圍繞課堂主線,絕不旁逸斜出。像這裏,活動前的引導語:“請大家先觀察壹下,觀察它的外貌形態,觀察它四節詩之間的順序,觀察它的手法,觀察它的結構形態之美,觀察它的意境升華之美”,看似不經意的開場白,其實提示著學生觀察的註意點,指導著欣賞的角度。有了這裏的提示指導,學生的賞析才容易找到方向,抓住角度,能不為余老師的苦心經營贊嘆嗎?
學生交流後,余老師展示了自己欣賞到的《鄉愁》的美點,“題材之美”“復沓之美”“純樸之美”“畫面之美”“時空之美”“音樂之美”“虛實之美”“意蘊之美”,指導大家做筆記學習。余老師對這首詩美點的發掘,只能是自嘆不如了。
? 四、再讀詩歌,收束本課
? 出示非馬的鄉愁詩《醉漢》,老師深情範讀,學生齊讀。
在悠遠綿長的鄉愁情味中,結束課堂。
? 余老師的課堂,線條簡約,內容厚重,意蘊豐富。看這節課,豐富的資料穿插,不僅讓學生了解了“鄉愁”“鄉愁詩”,更讓學生學會了讀“鄉愁詩”;不僅僅讓學生學習了余光中鄉愁詩,還讓學生領略了席慕容的《鄉愁》和非馬的鄉愁詩《醉漢》;不僅僅讓學生認識了寫這首《鄉愁》的余光中,還讓學生認識了更全面立體的余光中;不僅僅學會自己賞析到的詩歌之美,更收獲了豐富的美點賞析。壹首如此平易樸實的現代詩,在余老師的匠心獨運下,仍厚重到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