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燈籠:這種習俗起源於東漢,到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朝的元宵節定為三天,從正月十四到十六,宋朝改為五天,明朝改為十天。在清朝,宮燈從小就掛在宮裏。民間有壹個關於掛燈籠的美麗傳說。古時候,壹個獵人射殺了壹只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正月十五火燒天下。壹個善良的仙女偷走了地球,並向人們報告了這個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左右,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花,天兵即將下凡時,看到火光。想到火早就燒光了,他不再下下界,直接向玉帝做了壹份工作,從而挽救了人間壹場災難。從那以後,家家戶戶都掛起燈籠,直到今天。直到現在,在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許多元宵節,如北京北海公園的燈會,四川自貢的燈會和哈爾濱的冰燈節。
舞龍燈:相傳唐朝有壹次大旱,龍王做愛失誤,淹死了長安很多人。玉帝命令魏徵監督並斬首龍王。從那以後,龍王每天晚上都鬧鬼,擾亂皇宮,這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他征求大臣們的意見,他們認為他應該超度龍王,於是人們就有了在元宵節打龍燈的習慣。龍燈壹般由竹子、彩紙、布等制成。,而且節數是奇數,最多幾十尺。能結蠟燭的叫“龍燈”,不能點蠟燭的叫“布龍”。舞蹈的領頭人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緊連著龍身的木棍。然後,整條龍在音樂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似乎是活的,人們用它來尋求風調雨順和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