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臺階》課文詳細解析

《臺階》課文詳細解析

.整體把握

1.把握情節

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壹等,立下宏願,也要造壹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壹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父親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沈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2.“父親”形象的特點

探究人物形象,應該在通讀的過程中,根據故事情節,壹壹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點,然後整體思考,加以整理,看什麽是性格的核心。

父親是壹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誌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九級臺階造好後,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3.把握意蘊

①用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願。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需要有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築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於紫禁城,處處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小而至於民居建築,“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著眼在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尊重需要在第四層次上,是較高層次的需要,父親畢生的奮鬥就是要贏得尊重。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範圍裏,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目光那麽專註,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又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之上的。但是,現實的可能性,並非只是壹年兩年可能不可能,經過漫長的奮鬥可以實現,也是壹種現實可能性。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壹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裏有我們民族拼命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

需要壹旦得到滿足,就有壹種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親在造屋的那些日子,多麽興奮,造臺階時,放起鞭炮,“他仿佛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尊重需要”得到滿足,他的心頭充滿喜悅。

②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於生產力水平低下。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壹種淒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並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臺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為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壹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新屋造好,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於經濟落後。現金收入的來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壹天柴,才得壹元五角,許多建材是撿來的。他的積累是如此艱難。歸根結底是因為農村經濟極端落後。

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的,開頭寫父親如何力大無比,壯實如牛,篇末寫父親腰也閃了,連挑水也不能勝任了。父親終年辛勞,舍不得破費壹星半點,連洗腳也是壹年才洗壹回,父親這輩子過得多麽艱難!小說深沈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麽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麽多筆墨?

這篇小說題為“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壹,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麽大,後面寫造新屋的時候托石板閃了腰,前後就形成對比。

第二,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第三,寫“我”在臺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後用了壹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之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是寫臺階之低。

第四,寫父親的腳板,寫出了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

2.“父親坐在綠陰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裏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註的目光。這時,壹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壹處描寫表現父親什麽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麽不作心理描寫?

這篇小說是用第壹人稱寫的,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註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他向往,他在謀畫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壹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3.為什麽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父親放鞭炮時的神情有什麽特色?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

父親的神情寫得很有特色。他奮鬥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裏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他壹輩子老實厚道低眉順眼,高興起來也自有他高興的樣子。作者微妙地寫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眾不同的樣子,他手足無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尷尬的笑。這副喜悅的樣子是非常個性化的。

4.為什麽“回來時,壹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麽理解?

父親幹了壹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壹旦不能幹活,就失去了這壹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