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俄—蘇〕巴拉丁斯基《自白》愛情詩賞析

〔俄—蘇〕巴拉丁斯基《自白》愛情詩賞析

〔俄—蘇〕巴拉丁斯基《自白》愛情詩鑒賞

〔俄—蘇〕 巴拉丁斯基

我不會故作多情

也不會掩飾冷意。

是的,愛情的火焰已經熄滅,

初戀的狂熱已葬心底。

妳的嬌容和那舊日的幻想啊,

我曾苦心銘記:

但今日的回憶已無生機,

舊日的誓言也力不能及。

我沒有迷戀另壹個美女,

請勿產生妒嫉。

多少歲月我在苦別中度過,

在人生的風暴中我尋得了歡喜。

妳的影子在我心中業已淡薄,

我很少將妳召喚,違背自己的心意,

熾熱的愛情逐漸冷卻,

心中的火焰已自行停熄。

我孑然壹身,仍有求愛之心,

但我要將愛情遠遠拋棄,

不再墜入另壹個情網,

只有那初戀才能使我們沈迷。

命運將我徹底戰勝之時,

即是憂愁完全消逝之日:

也許,我將附和眾議,

也許,我會選擇壹個不愛的伴侶,

在精心安排的婚禮上我會向他伸手表愛,

並在教堂裏同她並肩而立:

她天真無邪,或許忠貞守節,

我也會對她說:“妳是我的!”

妳壹旦得知,萬勿妒嫉;

我們不會互傾心中的秘密,

也不會縱情歡樂與狂喜,

我們結婚未結同心,

是命運將我們牽到壹起。

永別了,漫長道路上的伴侶!

我已踏上新路,新路也在等妳,

要以理智抑制無益的悲傷,

不要和我作無味的辯理。

諸事難從人願,妳我身不由己,

在那青年的時代,

我們曾匆忙發過誓言,

但在全知的命運看來可能是荒誕滑稽。

(於熒 譯)

普希金曾說:“巴拉丁斯基最初的作品引起了人們對他的註意,行家們驚

奇地看到他最初習作中表現出的成熟和非凡的功力……巴拉丁斯基最初的作

品是哀歌,而在這壹類作品中,他是首屈壹指的。”而得到普希金如此高的評價的最典型代表作便是這首哀歌《自白》。

哀歌是19世紀初俄國極為流行的壹種詩歌體裁,壹種內容哀婉動人的抒情詩,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未能得到的愛情的詠嘆,也有對渺茫人生的悲嘆……《自白》與《離別》同是哀歌體抒情詩,背景同是壹對戀人的壹場無奈的分離。但《自白》已脫掉了《離別》那冷冷清清、淒淒楚楚的外衣,而浸透了冷靜、清醒的思想。主人公有鮮明的個性,不像茹科夫斯基的詩歌主人公逃避現實、深入到憂傷的幻想世界,也不像巴丘希科夫的主人公逃避喧囂的城市而到鄉間隱居。巴拉丁斯基不以幻想 *** ,他不滿足於自我欺騙,他的主人公頭腦冷靜地分析矛盾:“要以理智抑制無益的悲傷。”通讀全詩,可以領悟到,男女主人公曾深愛著,但“諸事難從人願,妳我身不由己”。——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他們曾攜手***譜深情而熱烈的交響曲,然而曲終席散,只能嘆息命運的無情了。他“曾苦心銘記”著她的“嬌容和那舊日的幻想”,但卻沒有沈緬、沒有迷失,而深感“今日的回憶已無生機,舊日的誓言也力不能及”,雖然彼此情絲纏綿、雖然彼此難舍難分,雖然彼此都是對方壹生唯壹的愛之歸宿。“多少歲月我在苦別中度過”,但“在人生的風暴中”他“尋得了歡喜”,更可見其明智的選擇:既然彼此無法結合,既然漫漫人生之路仍需壹個人去艱難地跋涉,面對狂風暴雨,他沒有畏懼和退縮,而是把“孑然壹身”的寂寞孤獨,把難耐的相思之苦,把失戀的悲傷痛楚深深埋在心靈的最深處,樂觀地、勇敢地去抗擊現實的殘酷無情並去戰勝它們,尋覓屬於自己的光明的路和屬於自己的“歡喜”,所以通過理智的選擇,他也終究會收獲歡喜。但是那份熾熱的愛情之火真的冷卻、真的停熄了嗎? 不,正像主人公所述:“只有那初戀才能使我們沈迷”,也就是說,只有那最初的情人才是他最初和最後的愛、更是最真的愛、永遠的愛。是的,愛是無法忘卻的,但面對自己深愛的人,主人公卻能灑脫地道壹聲:“永別了,漫長道路上的伴侶!”,這並非自欺欺人,並非不渴求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諸事難從人願,妳我身不由己”。他真正認識到了現實的無奈,所以唯壹的選擇便是如此了。這句話飽含著對人世的無奈,也充滿著冷靜和理智。他真誠地勸慰啟發對方:“我已踏上了新路,新路也在等妳,要以理智抑制無益的悲傷,不要和我作無味的辯理”,顯示了主人公對生活、對人生認識、領悟之透徹。篇末壹句更能說明這壹點:“在那青年的時代,我們曾匆忙發過誓言,但在全知的命運看來可能是荒誕滑稽”。生活的實際又何嘗不是如此?因為要愛,因為要得到愛,年輕的灼熱的心曾有著無數玫瑰色的夢想,曾有著太多動聽的誓言,然而人世桑滄,物換星移,難道所有的美夢、所有的誓言都會成真嗎? 於是,情話往往變成了傻話,誓言往往變成了謊言,在不情願之中。所以讀者不得不贊嘆詩人筆下主人公的理智了。詩人自己也曾說過:“真正的詩人既要有創作想象的熱情,又要有冷靜的理智。”此詩的字裏行間都可見到其深刻的哲理,這顯然體現了主人公思想的成熟、深沈,其性格也更加鮮明、獨具個性。

生活中充滿著矛盾,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統壹體,《自白》中抒情主人公面對生活的考驗何曾不是矛盾的:他既渴望愛情、又冷靜地意識到不能實現。經過壹番苦苦的抗爭,戀人的影子在他“心中業已淡薄”、“熾熱的愛情逐漸冷卻,心中的火焰已自行停熄”,他才有了求愛之心,但卻還眷戀著那純潔神聖的初戀——“只有那初戀才能使我們沈迷”,而且“要將愛情遠遠拋棄,不再墜入另壹個情網”,甚至他會“附和眾議”、“選擇壹個不愛的伴侶”,還會“在精心安排的婚禮上我會向她伸手表愛”,並且“對她說:‘妳是我的’!”。然而,既然有“求愛之心”,為什麽對初戀念念不忘呢? 既然渴望愛情,為什麽“要將愛情遠遠拋棄”呢?既然不愛,又為什麽要“伸手表愛”並說“妳是我的”呢?面對壹個“天真無邪”、“忠貞守節”的少女,主人公是玩世不恭嗎? 不,主人公在愛中極度地矛盾著,他深愛著戀人,仍然又必須把她忘掉,他渴望新的愛情,卻又無法忘掉舊的愛情,而且詩中兩次向對方解釋勿產生妒嫉,既然歷經歲月的沖涮人世的挫折而無法再結合,既然命運已把彼此變得淡薄、冷漠,為什麽還要過多的解釋呢? 主人公就在這樣紛紜的矛盾中抗爭著……

這首哀歌還表達了真實的感情。詩人不求精細地描繪畫面,而是力求寫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復雜的內心活動,他把思想和感情上的矛盾描寫得淋漓盡致。真摯的情意流露深深打動讀者的心,能喚起***鳴、贏得同情。舊日的愛情早已破滅,他卻不曾“迷戀另壹個美女”,並不準備“墜入另壹個情網”,體現了主人公愛得摯著,愛得專壹;而從壹系列復雜的心理矛盾中,我們看到了成熟的愛、深沈的愛;從詩末主人公對情人的勸慰又體現了愛得無奈!在“選擇壹個不愛的伴侶”壹段詩文中,通過描寫主人公對那個“伴侶”的種種態度,更從側面體現了他對昔人的深愛有著不可取代的感情,並流露出“結婚未結同心,是命運將我們牽到壹起”的無可奈何之感。詩人用理智的語言平靜地述說,有著對舊情人的真摯與坦誠,他真實地把自己所做所想如實地傾述給對方,絲毫無虛偽之感:情人影子的淡泊、愛情的冷卻……都很坦然地流露出來。詩人如壹個小提琴手、用美妙的琴音深情地、委婉地輕輕撥動著讀者的心弦。詩人本就主張:“ *** 實的感情,把經過深思熟慮的思想推到第壹位”。

巴拉丁斯基的這首《自白》在語言上有獨特的韻味。它采用了自白的形式為其感情的透徹描寫提供了優越的方便條件,是對自己內心的真實揭示,也是對舊情人冷靜平和的傾訴,語言顯得自然和諧,也便使感情表達得富於真實感。詩人不追求茹科夫斯基派詩人“甜美的歌聲”和巴丘希科夫詩歌的“意大利方式的柔和聲音”,他講究詩歌內在的戲劇性沖突,講究選擇最能表達心意的詞藻,使形式揮灑自由。詩的語言自然、通俗、明了,給人以清新坦蕩之感。哲學家培根說過:“交談時含蓄得體,比口若懸河更可貴。”本詩的語言便是自然得體、親切易懂,外表看來平平淡淡,但卻具有內在力量,隱藏著壹段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和感情波動。而且語言的哲理性較強,壹首抒情詩,卻好似壹首哲理詩,這便在於語言運用得獨特卓絕,具有誘惑力和形象感。可謂單純中求深邃,明朗中求含蓄。

本詩在韻腳的掌握上也增添詩的藝術魅力,全詩幾乎每句都押在“i”上(意、底、記……)有助於詩歌思想感情上的表現,使讀者容易受到作品思想感情的感染。詩歌的節奏是由詩歌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發展所決定的,押韻猶如鼓點加強了這種節奏感,不僅使語言具有抑揚頓挫、流暢回環的韻律美,同時也使詩歌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更為豐滿。

難怪普希金讀完這首《自白》之後,於1824年1月在給別斯士舍夫的信中寫道:“巴拉丁斯基是詩壇奇才,《自白》是完美之作。在他之後,我再也不發表自己的哀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