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寶塔,位於恩施城東1公裏的五峰山山頂,建於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它坐東向西,總面積7700多平方米。65,438+0983年大修後,此山五峰並立,如五珠,時有連綿,故又稱“連珠峰”。朱利安第壹高峰上有壹座寶塔,以這座山命名。塔身由石頭砌成,屋檐微張,窗戶微閉。它簡單而精致,強大而美麗。朱利安塔是壹座八角形的磚石塔,占地250平方米,共7層,高34.8米。塔門口有壹幅精工鐫刻的對聯,“七級莊嚴人際關系盼氣象,五峰單美助文明。”塔內有螺旋石階129級臺階,從壹樓可到達七樓。塔莎由七顆重疊的大錫珠組成。八個塔角上各雕有壹尊大力神(大力神)的雕像,面目猙獰,挺胸收腹,或蹲或立,高舉雙手,造型各異。塔身用大青磚砌成,塔底被海水和荷花環繞,比喻佛生於蓮,蓮生於海的佛教故事。
朱利安鐵塔離城市只有三公裏遠。山門呈亭子狀,門外左右各有壹根石柱。石柱上的對聯是:“秀亭五峰奎璧燦,鐘靈劉壹冠新”,橫幅是“山匯梅楚安”。山門兩側的空心磚墻向外延伸,將整座山包圍起來,形成壹道圍墻。籬笆上,藤蔓纏綿,籬笆外,樹影婆娑。
朱利安塔是恩施自治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省文化廳於1982進行了修繕。現在每到節假日,遊客絡繹不絕。
②龍洞
恩施龍洞風景區位於湖北省恩施市東5.5公裏,海拔440米。喀斯特洞穴按其地形分為幹洞、出水洞和過水洞。主幹洞在頂部,洞口呈葫蘆形,高3米,寬1.5米。斜向下延伸至15米,與出水孔相通的大水池。出水孔高6米,寬3米,頂部呈拱形。滾滾的水從洞的深處奔湧而出,冬暖夏涼,卻不知從何而來。出口洞的水溢出3米高的大壩,傾斜進入出口洞。水洞長25米,空間開闊,水霧彌漫,寒意襲人。水流經水洞,沖下,沖入面積為1.20平方米的積水池。水溢出到水池的西邊。100多米後流入沙河的成龍洞河,在紅砂巖山丘間緩緩蜿蜒南下,進入市區數裏,再從東門渡口北岸流入清江。
龍洞是壹處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獨特老景區。舊《恩施縣誌》載:“大龍洞在城東十五裏,有澄潭。天天子午洪水,聲數裏。在童超河的源頭,有很多幹旱和雨水。”據說龍藏於洞中,子午(午、午)水淹,是龍戲水所致。龍洞之名由此而來。
隴東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還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戰爭期間,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成為臨時省會,為期七年。幽靜美麗的龍洞河畔遍布省直機關和學校。參議院曾位於隴東的艾嘉大院,參議院主席應時曾在此居住多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還在《龍洞私房》中寫過《鄂西、川東、湘西、桂北4世紀冰川現象概述》等科學論文。龍洞景區具有人文與自然景觀結合、洞穴探險、龍河泛舟、度假、避暑、土家風情考察等多功能旅遊優勢。
③石洲城遺址
十洲城遺址,位於恩施市舞陽壩街道辦事處周河村和六角亭街道辦事處六角亭老城區,總面積10平方公裏。
石州的建制起源於後周。《太平玉蘭》記載:“北周建德二年(573),郡守附鄒,置石州。”清同治版《恩施縣誌》載:“東晉末年,桓生於中州,自稱王,築城賜水,其後人攻王至次年周保定初年,以其地立國。”1917恩施縣令鄭永喜所著《石州考古誌》記載:“北周皇帝平桓謀反,置石州於其地。”唐宋時期,是石州發展和治理的重要時期。封建朝廷開始把石州作為貶官降官的地方。相傳李白、蘇軾、黃庭堅都曾去過石州,留下了“問月亭”、“洗絕溪”等遺址和史籍中題寫恩施山水風光的詩詞。
現存的石州城遺址主要有:石州城墻遺址、柳州城址及西瓜碑、通天洞宋代碑等。唐朝時,石州有壹座城。南宋淳祐三年五月(1243),在石州建土(縣)城、關隘六十余座,以六角亭古鎮象牙山、瑞石巖山為址。南宋慶元年間,知縣謝昌元為抵禦元蒙軍南下進攻,由石州城遷至柳州城。元十三年(1276),元軍攻陷柳州城,遷至石州城。明洪武十四年(1381),詩鬼遺址在宋元土城的基礎上進行擴建,修築了周長七裏,高三尺五尺的城墻,分為四門,四門之上有飛檐桅桿。清乾隆、道光、鹹豐、同治幾代都有維修重建。現存的西、南門城樓及大部分城墻,東、北門城樓及被拆除的城墻依然存在,清晰可辨。
石洲古城墻內外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傳統街道、民居和名人故居,形成了密集的文物分布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