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中秋前後的夜晚天高氣爽,壹輪明月,清輝瀉地,桂香浮動,令人陶醉,人們對月懷鄉對月抒懷,眷念團圓是人間最美好的時候。在我們獨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於人們豐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於象外之象中虛擬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賦予生命、感情和靈性,於是,明月作為觸發情思的媒介和熔鑄感慨的意象常在詩詞中大量出現,翻閱歷朝歷代的詩詞,詠月的作品不可計數,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在這些詩詞作品中望月懷人的數量最多。唐王建詩:“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霜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杜甫《月夜》道:“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二者把客居異地思念親人的細膩感情抒發得纏綿悱惻。張若虛的詩句:“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壹語雙關,把思婦的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但又含蓄婉轉。張九齡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則是對友人的思念。
月圓之夜,明月的清輝不知牽動多少遊子的思鄉之情。故鄉是每個人的初始點,也是每個人的精神歸宿。雖天涯異地卻***此壹輪明月,正是基於這種隔千裏兮***明月的現實,因此詩人們自然會觸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為精神的參照與寄托。詩仙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千百年來引起無數客居異鄉人們的***鳴。詩聖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居易的“***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說:“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冷月無聲,容易令人傷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現象,人的淒寂是心理現象,二者交織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腸的蕭瑟效應。如李白《長相思》:“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都是這類作品。
也有許多詩人詞人把明月作為壹種極高的境界來思考人生與宇宙,表達自己玉潔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問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視著詩人天馬行空的思考,將人事翻覆、良好的祝願融合壹處,揭示出內涵豐富的哲理;後者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陰晴圓缺感慨宇宙流轉和人生悲歡離合。張若虛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句空靈別致,引人深思。
在時空感覺上,明月也極容易勾起人們的懷古之心,出現壹些以詠月表達愛國情感的作品。如劉禹錫的《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是對東吳政權煙消雲散的慨嘆,相似的還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具有強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劇力量。
總之,因情感的認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獨特的形象在古詩詞中大量出現了。探究這種文學現象,有助於加深對詩詞作品內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於加深對我們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認識。
中秋即近,該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