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川大校工2年創作1500首詩 折射社群交往之利具體如何?

關於川大校工2年創作1500首詩 折射社群交往之利具體如何?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淩麗秀是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後勤部水電中心的壹名值班員,但她的另壹重身份是壹名詩人。兩年時間裏,淩麗秀在工作間隙,旁聽了川大的詩歌課程,並創作了1500多首詩歌。這個性格內斂的校工,為自己取了個筆名“光芒”。“她有的短詩寫得相當不錯,看得出,是壹個內心有光亮的人!”著名詩人、四川大學教授向以鮮評價說。

具體如下:

在文學式微的當下,成為詩人的成本實在太高。它的前提是,妳得有壹個其他職業,畢竟寫詩不能養家糊口。川大校工成為“網紅詩人”,得到媒體關註,相信將會有人為她包裝變現。寫詩帶來回報,這是小概率的事件,尤其對壹位大學校工而言。這件事的解讀可以多元,筆者更多看到的還是,這位“大學校工詩人”脫穎而出,其背後的社群交往效應。

據淩麗秀的講述,起先她去川大圖書館時,雖然沒有借書資格,但總有大學生用自己的借書卡替她借書。更難得的還是,文新學院王紅老師的《中國詩歌藝術》,對她永遠敞開大門。王紅老師在課堂上推介淩麗秀的詩作,而且成了這位校工的微信好友,將她的詩作推薦給詩歌界朋友,同時為這位詩歌好友背書,稱其是“壹位樸實、羞澀、愛學習、有內涵的草根詩人”。讓淩麗秀更多為人所知的是川大詩人向以鮮,他們不僅是微信好友,而且向以鮮評價淩麗秀“作品簡短有力,文風有風骨,有光亮”。

照世俗觀點來看,大學校工與大學教授相距甚遠,互相之間以詩歌交往,更是稀奇。但淩麗秀幸運的是,她被納入王紅和向以鮮的詩歌社群圈子,微信是這個圈子運作的載體,大家平等相待、互享資源,以情懷論處,第壹身份是川大社工的淩麗秀,得以憑借詩歌才華脫穎而出,並獲得媒體關註。

事實上,近年來屢受關註的“北大保安考上大學”現象,也是社群交往發揮作用的典型。北大保安通過自身努力,融入了北大學生和教師組成的社群,社群通過亞社會興趣交往,打破了固有的身份階層差異,實現不同人群的資源***享,從而使得北大保安借助社群的幫助實現身份逆襲。筆者也經歷過這樣的例子。因為工作關系,筆者接觸了大量教師,於是以教師為寫作班底,申辦了壹個微信公眾號,其實是構建了壹個情懷寫作社群,其中多是有穩定職業的中產及以上層級人群。其中壹位沒有學歷的年輕人,憑借他的才華在這個微信公號發表文章,得以融入這個情懷社群,這個初始身份幾乎空白的年輕人,也在其他社群成員的幫助下,通過寫作實現了身份逆襲。

在階層固化愈發明顯的當今社會,職業、學歷很容易形成壁壘,以社交媒體作為媒介的社群是社會充分發育的產物,也是公民得以享受社會化福利的平臺。希望以興趣、愛好為紐帶的良性社群越多越好,越民主開放越好,如此,出身低微或資源占領處於弱勢的公民,既能在社群交往中安放情懷,更能借助社群特有的資源***享特性,實現超越自身的身份逆襲。“川大校工詩人”脫穎而出的案例,和“北大保安考上大學”的現象,就是社群交往結出的碩果,這也是“人人皆有出彩機會”中國夢的形象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