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最後壹戰是成語嗎?起源及相關故事簡介

最後壹戰是成語嗎?起源及相關故事簡介

最後壹戰是壹個成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是使萬人先走,出去,再回去。趙君見了哈哈大笑。”白話:“韓信先發壹萬人,出,回水陣。趙君見了,笑道。”

相關故事:

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又發動了壹場戰爭,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漢之爭。

劉邦有個將軍叫韓信。韓信原籍淮陰。項梁起兵後,過淮陰,韓信到他那裏去,在楚營當兵。項梁死後,韓信又追隨項羽。項羽看他比壹般士兵強,就讓他做小官。

韓信幾次向項羽獻上計策,項羽都沒有用。韓信非常失望。漢王劉邦去南鄭時,韓信投奔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

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細分析了楚(項羽)和漢的條件,認為漢王出兵東征,壹定能打敗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他只後悔沒有早點發現這個人才。此後,韓信壹直在指揮士兵,訓練兵馬,項羽東征的條件也逐漸成熟。

公元前205年,韓信攻打魏王保,滅了魏國。5438年6月+10月,劉邦派他和率領數萬大軍東征趙國。韓信的部隊會經過壹個很窄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趙燮和趙軍統帥陳郁立即在井陘口集結二十萬大軍,嚴密防守。

趙王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郁說:“韓信壹路打了許多勝仗,現在又起兵攻趙,勢不可擋。

然而,它們必須跋涉數千英裏來運輸食物。現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齊頭並進,漢軍糧草隊必然落後。

這樣,妳可以暫時給我三萬人,從小路進攻,截住他們的武器、糧草,切斷他們的補給,讓漢軍不死也餓死。

妳堅守這裏的堡壘,不要和他們打仗。他們前不能戰,後不能退。過幾天就能活捉韓信。“可是將軍不聽,憑借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得知後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紮營,到了半夜,讓戰士們吃點點心,叫他們打勝仗再吃。

後來,他派2000名輕騎從小路偷偷前進,讓他們在趙離開營地後迅速沖進趙的營地,掛上漢旗。然後韓信派65,438+0,000人沿著河岸後面排隊。

挑水從來都是絕地,壹旦挑水,必死無疑。陳郁得知消息後,嘲笑韓信不懂兵法,沒有退路,自取滅亡。

拂曉,韓信率軍出擊,雙方激戰。不久,韓信和張耳假裝撤退,靠近河岸的位置。吩咐趙拼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出擊,沒有退路的士兵掉頭撲向敵人。

就在這時,韓信埋伏了2000名驃騎兵,看到趙沖鋒,立刻飛進趙的大營,把趙的旗幟全部拔掉,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不能取勝,正要回營。忽然,大營中插上了漢軍的旗幟,他四處逃竄。此時漢軍兩面受敵,趙軍大敗。

士兵們殺死了陳郁,抓住了王召。慶祝勝利時,將領們問韓信:“按兵法,陣可背山,陣可臨水。現在妳讓我們背水壹戰排陣,說能打得過趙軍,飽餐壹頓。我們當時不相信,但我們真的贏了。這是什麽樣的策略?”

韓信笑著說,“這是兵法中的東西,只是妳沒有註意到而已。孫子兵法不是說‘困死而後生,留之而後存’嗎?若有退路,兵士已逃,怎能不顧壹切!”

擴展數據:

壹、成語分析:

解釋:背水:背水就是沒有退路。比喻和敵人決壹死戰。

舉例: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以把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最後壹搏了。◎理由《山川平原》

語法:聯動;作為謂語和定語;比喻在困難的情況下與敵人決壹死戰。

同義詞有攤牌、破釜沈舟、助河焚州、城背借壹、助河焚舟、浴血奮戰。

反義詞重組

二、韓信簡介:

韓信(公元前231 ~ 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江蘇)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我從小就熟悉兵法,懷揣著國泰民安的誌向。

因為家裏窮,他經常沒有食物吃。被鄉下流氓欺負,被褲襠羞辱。陳勝、光武起義後,韓信先是投奔項梁,後又追隨楚霸王項羽,但沒有得到項羽的重用。最後,韓信投奔了漢王和劉邦。

劉邦起初看不起韓信,被他大踏步羞辱過,被丞相蕭何推薦,才拜韓信為將軍。韓信通曉兵法,成就卓著,為漢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的作戰戰術受到後來軍事家的高度贊揚。公元前196年,呂後以謀反的罪名殺了韓信。韓信臨斬首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用蒯通的策略,以至於被女漢子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然後,呂後下令殺害韓信的三個家庭。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最後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