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赤壁賦》擴寫作文

《赤壁賦》擴寫作文

1. 擴寫赤壁賦第壹段

後赤壁賦(譯文) 這壹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臯亭。

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壹起走過黃泥阪。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

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擡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裏瞧瞧,心裏十分快樂;於是壹面走壹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壹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麽度過呢?”壹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

不過,到哪裏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壹鬥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

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

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壹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湧。

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裏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裏就在那裏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壹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壹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壹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臯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遊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妳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妳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

開門壹看,卻看不到他在什麽地方。

2. 擴寫赤壁賦第壹段

後赤壁賦(譯文)

這壹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臯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壹起走過黃泥阪。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擡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裏瞧瞧,心裏十分快樂;於是壹面走壹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壹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麽度過呢?”壹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裏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壹鬥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壹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湧。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裏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裏就在那裏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壹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壹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壹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臯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遊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妳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妳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壹看,卻看不到他在什麽地方。

3. 赤壁賦改寫記敘文800字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壹章。不壹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漂流到各處,越過那茫茫的江面。前進時就好像淩空乘風而行,並不知道哪裏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這時喝酒喝得高興起來,敲著船邊,打著節拍,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做的船棹蘭木做的船槳,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懷悠遠,展望美好的理想,卻在天的另壹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依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壹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麽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麽?(這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壹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麽?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裏,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壹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裏呢?何況我與妳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壹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壹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壹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妳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可見,從事物變易的壹面看來,天地間沒有壹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壹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麽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壹分壹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被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妳我盡可以壹起享用。”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壹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4. 誰可以幫我吧蘇軾的赤壁賦第壹段寫成作文 400

明月清泉自在懷

——讀蘇軾《赤壁賦》有感

小江說:“學完《赤壁賦》,我覺得自己超然了。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而吾與子之所***適。妳看蘇軾說得多好,且讓那些俗人去汲汲營生,去蠅營狗茍,我可要回歸自然,在美景中尋找真我啦!”說罷,以45°的仰角斜視窗外,不再理會我等凡夫俗子。

當然,這個故事是我杜撰的,倘若我們真如此解讀蘇軾,那可真是誤會了他。

去到黃州之前的蘇軾,可謂無限風光,走到哪裏得到的都是眾星拱月壹般的待遇。來到黃州的蘇軾該有多麽的落寞和寂寥,親戚朋友全都像躲瘟疫壹般唯恐避之不及,這樣的人生遭遇,這麽大的挫折,沒有親歷的人,根本沒有資格去妄談看開與豁達。

我想到了史鐵生,在最美好的年華高位截癱,他是怎樣度過了壹個個難眠的夜晚,又是動用了多大的氣力才消化了這件事情。

“幾乎聽不到他的控訴,連講起自己的病也會淺淺地浮現出壹絲笑意。或許,他是這個世界上最該恨的人,但他寫下的每壹個字都深含著愛。愛是他的立場,他的出發點,他的終極關懷。在《我那遙遠的清平灣》裏,那個陜北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他最該恨的地方,“天都是黃的,太陽白蒙蒙的。窗洞的窗紙被風沙打得‘唰啦啦’響。”就是在這樣壹個鬼地方,他病倒了,“腰腿疼的厲害”,他高位截癱的病根就是在那裏落下的,但他並不追問自己遭受的苦難的根源,他記下了,當他壹個人躺在床上時,“那天,隊長端來了壹碗白饃”。愛,就這麽簡單,愛不是道德,根本就不需要文人往道德、精神的境界上拔,愛就是“隊長端來了壹碗白饃”。在他的筆下,也在他心裏,那些在社會最底層苦苦掙紮的生靈們,無壹不對人世間充滿了愛。”

這段文字我是在陳啟文的博客《走向地壇》中看到了,在該剎那,我突然發現自己是如此渺小,境界是如此之低。我距離蘇軾的那份超然物外的曠達,還有著極為遙遠的距離。

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和不如意,但和蘇軾和史鐵生的遭遇比起來,是那麽的微不足道。現在想來,自己的那點小鼻子小眼的小傷小痛,實在是上不了臺面。

我希望在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有哪壹天,我的形體再次被有形或者無形的東西所束縛。我會想起蘇軾,想起他的《赤壁賦》,我會從他的作品中再次汲取精神的力量,讓我癱瘓的靈魂重新站立起來,與他壹道,獲得壹種心靈的寧靜,壹種看透的超脫,壹種為壹汪水而感動的幸福!

5. 改寫蘇軾的《赤壁賦》散文版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蘇子與客人在赤壁山下的江面上泛舟遊覽.這時清風徐來,水面上風平浪靜.主人舉起酒杯壹邊向客人敬酒,壹邊朗誦《明月》的詩篇,吟起"窈窕"的篇章.過壹會兒,月亮從東山升起,在鬥,牛星之間徘徊著.白茫茫的水氣籠罩江面,水光與江色連成壹片.任憑這壹葦葉似的小舟隨意飄蕩,浮在寬廣無邊的江面上.覺得浩浩蕩蕩的,我就覺得像在太空中駕風飛行,卻不知道要到什麽地方去;又覺得飄飄悠悠的,就像是離開了人世而無牽無掛,飛升到仙境壹般.

這時喝酒喝得極為快樂,我就敲著船舷唱起歌來.歌詞到:"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劃開清澈見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懷啊,多麽悠遠,我所思慕的賢人啊,好似遠在天的另壹方."客人中有個吹洞簫的,便按照歌曲的聲調節拍應和起來.蕭聲嗚嗚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戀,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訴,余音悠長委婉,就像壹根細絲壹樣將斷未絕.這蕭聲使潛藏在深澗中的蛟龍聽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子憂傷得變了臉色,他整好了衣襟,嚴肅地端坐著,問那個客人道:"為什麽吹得這樣悲涼呢 "客人回答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就是曹孟德的詩句嗎 向西可望到夏口,向東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繚繞,樹木茂密,壹片蒼翠,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擊潰的地方嗎 當他攻破荊州,奪得江陵,順流東下的時候戰艦千裏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對大江酌酒豪飲,橫握長矛吟詩時,那本是壹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今在什麽地方呢 何況我與妳在江邊和沙洲上捕魚砍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像壹張葉子似的小舟,舉起葫蘆似的酒器互相敬酒.人生像蜉蝣壹樣短暫地寄托在天地之間,像大海裏壹粒小米那樣渺小.哀嘆我輩的生命瞬息即逝,羨慕長江流水奔騰不息,我只想著挽著飛升的仙人在宇宙中遨遊,環繞著明月直到永遠.但是知道這是不可能如願以償的幻想,所以只好借秋風裏簫聲來表達此時心中的憂傷. "

蘇子說:"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 江水總是這樣長流不息,可是它始終沒有流盡;月亮總是那樣的有圓有缺,可是他到底不會增減,要是從它變化的壹面來看,那麽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竟連壹眨眼的功夫都不可能保持不變;要是從它不變的壹面來看,那麽萬物和人類都是不會消失的啊,我們有何必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呢 況且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如果不是屬於我所有的,即使壹絲壹毫也不能取用,只有那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便成了悅耳的聲音,眼睛看到了便成了悅目的顏色,拿它無人禁止,享用它也用不完的.這就是大自然的無窮無盡的寶藏啊,這就是我和妳可以***同享受的美景和快樂."

客人聽後高興的笑了起來,於是洗過酒杯,重新飲酒.直到菜肴果品統統吃光了,杯盤也雜亂的放著.大家妳靠著我,我挨著妳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的天色已經發白了.

6. 以《赤壁賦》第壹段寫壹篇作文400字

阿房宮賦》內蘊試析

唐朝詩人杜牧的《阿房宮

賦》以其高度的思想內容和藝術

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壹席之

地,成為壹篇文彩斐揚,色彩絢

麗的千古不朽美文,其鮮明的政

治意義和現實的警示價值,留給

後人以深刻的啟迪。

阿房宮,秦宮名,遺址在今

陜西省西安市西南。秦始皇統壹

六國後,認為首都鹹陽的宮殿太

小,便大興土木,於公元前212

年,發徒卒七十余萬人,在渭水

南面營造阿房宮,“先作前殿阿

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

(《史記·秦始皇本紀》)。宮未建

成,秦國滅亡。項羽攻入鹹陽,

放火焚毀。阿房,猶言近旁。

“以其去鹹陽近,且號阿房”

(《漢書·賈山傳》顏師古註)。也

有說因其形“四阿房廣”(言四

角有曲檐)而得名。杜牧在《上

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唐敬

宗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

作《阿房宮賦》。”(《樊川文集》

卷十六)可見這是借秦警唐之

作,目的是借這篇賦來諷諫,希

望唐敬宗李湛從秦朝自取滅亡的

史實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

轍。《阿房宮賦》並不是懷古,

而是針對現實而作,詩人以其豐

富瑰麗的想象和大膽奇特的誇張

以如椽巨筆極盡鋪敘渲染之能

事,頓然之間,壹座“覆壓三百

余裏”的宮殿便矗立在讀者眼前

了。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阿房

宮賦》成就了阿房宮。所以如

此,那就得驚嘆於詩人對阿房宮

獨具匠心的鋪敘和渲染及高超的

藝術表現手法了。

賦,作為壹種文體,有著他

特定的寫作規範。劉勰《文心雕

龍·詮賦》中說:“賦者,鋪采

摛文,體物寫誌也。”也就是說,

賦需要細致地描繪客觀事物的特

征,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以達

到借景抒情,托物言誌的寫作目

的。所謂“鋪”,就是對事物的

內在特征做盡可能詳盡地展開。

7. 仿寫壹篇前赤壁賦作文

初讀此文時,便覺有不凡之氣,熟讀後,細加品玩,更覺此文精美。

本文記敘的是蘇軾與客人在赤壁遊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

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幾句話,卻概括出了周圍的壹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又長短結合,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蘇軾的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變化。細究蘇軾之前的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文章,無論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壞,他最終都會釋然,想方設法說服自己,讓自己暫時擺脫困苦,獲得歡樂!

如他的《水調歌頭》,開頭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壹句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表現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後卻又“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心情壹下子墜入萬丈深淵;之後呢?他又開始寬慰自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終,他又豁然開朗,道出了“但願人長久,千裏***蟬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隨之釋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見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悅,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著唱著,便了“美人兮天壹方”,作者不知不覺表現出壹種傷感,壹種壯誌難酬的心情暗暗湧現在作者心中,隨後,客人洞簫之聲的“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更添憂傷之感,使作者心情壹路下滑。但他並沒有壹只頹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開始預科辯駁,不僅是說服客人,也是說服自己,使自己釋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最終還是解脫了,獲得了暫時快樂和自由。

當然,這樣的情感,與蘇軾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聯系的。

蘇軾的仕途生涯並不順利,多次被貶謫,不被賞識,身世風雨飄零,按理說這樣的壹個人,應該早就無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蘇是這樣遊山水。而蘇軾卻忍下來了,因為他精通儒學、佛學、道學,並將這三者恰當的融為壹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