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河和渭河有明顯的區別。《詩經》中有壹句詩“荊隨魏濁”,從中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荊河清澈,渭河渾濁。到了唐代,這種情況就反過來了,就是渭河清澈,涇河渾濁。
根據學者們對唐代渭水、涇河史料的分析,介紹渭水清的文獻有數十種。唐代詩人杜甫說過,渭河和涇河的含沙量相當。
從今天的航拍照片來看,涇河流入渭河,涇河清澈渾濁。歷史上總是這樣嗎?
渭河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幹流自西向東流經甘肅、陜西兩省,在渭南市潼關縣與黃河匯合,全長818公裏,是黃河最長的支流。
渭河南為秦嶺北麓,北為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可分為兩部分,西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部為關中平原(渭河平原)。
到了宋代,這種情況依然如故,人們都認為渭河比涇河清澈得多,這從陸遊和朱的詩中可以知道。但是到了清朝,情況就有些不壹樣了。
乾隆皇帝曾經派官員在涇河和渭河流域進行實地調查。當時官方記載,涇河大部分時間都是清澈的,只有在洪水期間才會渾濁。《渭水》的記載是無論何時,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