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先唐楊柳古詩七首,同心且同折,溯源折楊柳送別的古俗

先唐楊柳古詩七首,同心且同折,溯源折楊柳送別的古俗

先唐楊柳古詩七首: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

楊最早的文字見於西周的金文和易書。周易上有:“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可以知道楊樹在上古,就是壹種高壽,易於成活的樹種。枯死的老楊樹上重新長出了新葉子,老人又娶了妻子,如同楊樹有了傳承和新的活力。

此時的楊,是指的的壹切楊柳科的水邊樹木。這種天然的樹木速生,易於成活,是古代普通人最實用的建築材料和家園樹種。所謂水楊,就是蒲柳,就是柳。

” 昔我往矣 ,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采薇》

壹位普通的士兵,經歷了征戍,千辛萬苦,顛沛流離,踏上了回家的路,他看到離別時的楊柳,曾經是春風搖曳,下面站著他年輕的妻子,依依不舍,但現在回來,風雪滿路,楊柳矗立在無邊風雪裏,只依稀認得模樣,他的妻子知道他回來的消息嗎?總之他在風雪中踏入村莊,等待他的,可能還是未知。

楊柳是家園之樹,此時或者還沒有流行折楊柳送行,但楊柳給人帶來的那種舒緩的家園安定的柔情感覺,是特有的。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周 ·?詩經 《東方未明?》

在詩經的《東方未明》裏,是寫的周朝貴族官員的憤怒。東方還沒有亮,半夜裏就慌忙穿衣裳。

胡亂穿衣裳,這麽忙是為什麽,是因為朝廷有命令,必須到達。

那沒有文化,在農村裏靠折柳就隨意興建小農舍的農民,此時卻占據著朝廷重要的位置。

政令荒謬,晝夜不分,不知道時辰,顛倒無度,叫人氣憤。

司章重要政令的人員肯定不會是農民,但是這裏用“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來形容對方的粗鄙強勢,像農村半瓢水的農民壹樣。

那麽這首詩卻給人帶來另外的信息,那就是周朝的時候,農家用折楊柳插枝來興建土地隔斷,院落籬笆,是壹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也就是楊柳的樹種插枝成活利用,肯定在周朝之前,遠推上古。

漢朝是個大壹統的豪邁壯氣的時代。灞橋在長安都城的東面,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修建灞橋, 灞橋連接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幹線。為長安沖要,這裏位置非常重要,但是也時常有水災,古老的智慧的人們在此地種植楊柳,以穩固灞橋基礎。

《三輔黃圖·橋》:“?霸橋在長安城 東。跨水作橋。 漢 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王莽 時,?霸橋災,數千人以水沃救不滅,更霸橋為長存橋 。”

這是東漢或者距離漢朝不遠的時期,寫的壹本都城地理書,明確寫出了折楊柳是西漢長安的送別風俗,此時的灞橋沿岸應該是楊柳茂密,車馬頻繁,除了國內的送別還有各種國際貿易商人在此,北去南來。人多,滯留多,自然形成壹種送別文化。

壹,折楊柳或者苗木送行,或起源民間更早,是遷徙搬家帶上楊柳枝或者苗木的的民俗,希望對方不忘家園落地生根。

二,楊柳依依含著挽留的含義。

三,這裏能夠形成這樣的文化,還是因為人多柳樹也多,歷代早春都有官方和民間的植樹活動,楊柳存活率高,而折楊柳在西漢,是多重因素推高的送別文化,成為習俗。

妳若穿越在西漢灞橋,這裏小商販兜售各種從其他地方運來的楊柳枝條,人人手上壹把,頭上戴著柳葉花環,絕對是風景。因為灞橋柳再多,也經不起壹波壹波的人攀折。實際折柳和種植柳樹壹直並行。

所以很快,這種折柳送別的風俗,由京師而擴展到其他地方了。

好在楊柳速生,到處都有。

“浩浩陽春發,楊柳何依依。

百鳥自南歸,翺翔萃我枝。” 東漢 ·?張衡《歌》

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的那位,這裏至少寫出了東漢時期都城的人對於楊柳的喜愛。

當浩蕩的東風吹來,太陽和溫暖,讓楊柳發出了柔韌的枝條。

無數鳥兒從南方飛來,翺翔停留在樹枝上。

這裏的楊柳,用的是“我”,擬第壹人稱,證明此時楊柳的地位終於從西周那種田園樹木,轉身成了大家喜歡的城市樹種。其中灞橋煙柳的功勞也不可小看吧。為了防止水災的楊柳,成為了帝國美麗的風景。在壹些東漢的詩裏,細柳夾道,種滿通往宮殿的道路。

折楊柳盛行,是在魏晉時代。上至魏文帝曹丕,下到普通的人們,都留下了折楊柳行的詩歌。

“郁郁河邊樹,青青野田草。

舍我故鄉客,將適萬裏道。

妻子牽衣袂,抆淚沾懷抱。

還附幼童子,顧托兄與嫂。

誰令爾貧賤,咨嗟何所道。 ”曹魏 ·?曹丕《折楊柳行》節錄

這是戰亂時代,人們折楊柳送行,帶著無盡離別的憂傷,曹丕雖然才氣趕不上弟弟曹植,但是他在做帝王之前,仍舊是壹個很接地氣的貴族子弟。他也看到了戰亂征戍給人們帶來的無盡的痛苦。這首詩是寫給朋友的,因為他的朋友正好遠行,家有妻子。

他能夠想象對方在楊柳青青的河邊和妻子孩子告別的場景。妻子還拉著他的衣裳,對方將孩子托付妻子和兄嫂,灑淚而別,因為家裏窮。雖然文本中,只用了郁郁河邊樹,但是題目卻標明了是《折楊柳行》,這首詩沒有寫柳,但是寫盡了離別如柳壹樣的難舍難分和惆悵。

“春風尚蕭條。去故來如新。

苦心非壹朝。折楊柳。

愁思滿腹中。歷亂不可數。” ?魏晉 ·?無名氏《月節折楊柳歌十三首?其壹?正月歌》

這組按月令唱的民歌有十三首,連帶閏月也有歌。這是真正的民歌。

每首詩裏,都有壹句折楊柳,壹是這組歌是風俗的體現,圍繞折楊柳進行,二是每句都有折楊柳,重復循環,不斷推高這種送別的情感,如同深情助詞,加重情景和感情。

春風尚小,萬物蕭條,過去的時光走了,春天卻又來了。

我的心情苦悶並非壹天,手裏折著楊柳枝,愁懷滿腹,憂思繚亂。

那麽她為什麽會這樣,因為心愛的人,離開了她,她在苦苦留守。

十三個月裏,看見所有的人間百花和人間快樂,她都不開心,她心裏手裏只有離別的楊柳,憂患丈夫不能歸來,或移情別戀,或生死不明。

她在相思憂患中輾轉,又常常要自己安慰自己,看起來實在是淒楚動人。

這樣的歌要是循環唱完,只怕淚水都可以養活壹枝柳樹了。

南北朝時代,折楊柳壹方面代表送別,壹方面又是早春踏春賞春的活動之壹,因為此時嫩柳插枝可活,折楊柳是早春踏青的壹種風俗。當然含著相思。

“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

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

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聲徹,遊子淚沾裳。 ”南梁 ·?蕭繹《 折楊柳?》

這是南北朝梁國湘東王蕭繹的折楊柳,此時他17歲,哥哥蕭綱22歲,哥哥和他壹樣貴為皇子之壹,此時哥哥鎮守四川邊境要地,蕭繹有機會來到哥哥的駐地,在這裏陪哥哥過年。

兩個人兄弟情深,蕭繹以其少年的敏感特別體會哥哥的心情。

這四川巫山巫峽,險峻漫長,這裏有最美的垂柳垂楊。

我和妳兄弟同心,壹起折楊柳,壹起懷念南京故鄉。

這裏的山如同蓮花壹樣,壹朵朵壹瓣瓣矗立,這裏的月光打在山上,到處陰森奇美而險峻。

我和妳壹起聽著這半夜的猿啼,我能夠知道妳想念家鄉。

“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

曲中無別意,並是為相思。 ”南梁 ·?蕭綱《 和湘東王橫吹曲三首?其壹?折楊柳)?

蕭綱是湘東王蕭繹的哥哥,他們相差五歲。他們擁有過互相信任的童年和少年,有著很純粹的兄弟感情。

這首詩是寫在他22歲,面對遠道而來的弟弟,在四川陪他過年,心中是很感懷的。何況弟弟親自吹著笛子,來歌頌這裏早春楊柳。他回應寫到。

又是壹年楊柳如絲的早春,又是壹年折楊柳最美的正月季節。

那楊柳每天蓬勃茂密已經遮蓋了黃鸝,看不見它們飛動的軌跡,而春風和煦,梅花紛飛。

我和妳站在這城墻上,我看到的是自己顛沛勞苦,想到的是戰事未完。

而我聽著妳吹的折楊柳,我聽出了裏面的深情,那是思念我,不忍離別。

我覺得寫得非常的好,此時蕭綱和弟弟蕭繹同為皇子,還沒有徹底領略成年後的血雨腥風,可貴在這種皇家子弟的情誼和感知上。

後來蕭綱由太子而為皇帝,而後被奸臣侯景控制而殺掉,蕭繹起兵消滅侯景,為他報了仇。

這是歷史上難得的真心的帝王兄弟。

那麽可以看到,到了南北朝時期,四川也有早春折楊柳的風俗。

在正月裏折楊柳,也是年節風俗的壹種,當然在這兄弟的詩裏,又疊加了相思離別的美。

那麽這種風俗到了隋唐,尤其是唐朝,重新修繕了灞橋之後,種植楊柳,且此時的楊柳多選用的是從四川盛產的垂柳,壯觀柔美,有歷史感。城市宮殿多有種植,折楊柳送別又成了壹種繼漢朝之後盛大的京城別離景觀,誕生很多折柳送行的美詩。

追溯歷史可以知道,折楊柳起自民間,有著生生不息,依依不舍。祝福,挽留,迎春等多種含義,漢朝長安是個興起的高峰,到了南北朝民間已經普遍流行,到了唐朝,則形成了鼎盛的折楊柳的詩文化。

關於唐朝的折柳詩,下文細說。

初衣勝雪為妳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