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文化自信詩句

關於文化自信詩句

1.古典詩詞彰顯了哪些文化自信

古典詩詞彰顯中國文化的 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既是人類對自身命運和存在狀態的思考,也是人類意識中原初的、核心的意識形態,它包括情感和智慧兩種內涵。

華夏民族的情感最初形態就是以詩歌形式記錄下來的。《尚書·堯典》載“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詩是人類真善美、知情意的綜合情緒,它沒有偏見地記錄著華夏子孫情感歷程的變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情感的核心靈魂是“天真”。

這裏所謂的“天真”不是任性,更非懵懂愚鈍,而是真性情,它體現的是“自然”精神與“家園”意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將“自然”、“田園”作為生活的終極追求。

“竹林七賢”的靈魂人物嵇康曾言“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嵇康本人“精光照人,七格淩雲”的人格魅力更成為後人的榜樣。有“自然”必有“田園”,“田園”與“自然”相依相存。

陶淵明的“田園”來自對老莊自然美學的崇拜。陶氏生於凡塵,卻於紅塵之外開辟了壹片屬於自己的“田園”世界,欣然捕捉“自然之美,真實誌趣”,他超然物外的心性不僅開辟了中國詩歌平淡自然、抱樸守拙的美學境界,而且成就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田園範式。

於是,田園與自然逐漸成為中國士大夫的情感家園。智慧,是某地域內的文化積澱內化於人之後的執行力,也就是人在某種特定文化熏陶之下的思維及其行為。

“智慧”,為“智”與“慧”的集合。智是聰明,聰明與生俱來;慧為慧通,需要勤學精進。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體現出“慧通”之內涵。中國人的“慧通”外顯為“溫柔敦厚”,內置為“圓融貫通”。

無論儒家還是道家,他們的主要觀點都集中在塑造“和合”的人生氣質,這是追求融合與和諧生活誌趣的根本方式。在這個熔鑄過程中,詩詞發揮著根本的施教作用。

孔子認為若不詩教,“君子”二字不過徒有其名。因此,就不難理解《詩經》為何成為儒家“格物致知”、“修齊治平”的基礎了。

集體智慧,是華夏文明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碰撞出的“相合”智慧。漢樂府民歌《江南》看似寫采蓮,其實在歌頌江南風光之余,想要傳達人的活力,表現在與大自然的關系中,人與人之間那種相互合作、相互愛護、興味盎然的集體主義精神。

個體智慧,考驗的是人在得與失的人生道路上的達觀精神,並彰顯個人的承受能力。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但於此逆境,他並沒有與外界發生沖突,而是選擇接受。

壹如他本人所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無論人生如何苦痛,無論多少酸甜苦辣,最終必將風煙俱凈,而永恒存在於人生的,還是我們面對生命起伏時的那份坦然。

“相合”、“和諧”,這些堅韌鐫銘的生命意識,恬淡、合樂、自在。 古典詩詞承載中國文化“風骨”“氣韻”的審美觀照 風骨與氣韻,來自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指的是文章內容和文辭方面明朗、剛健的風度。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有“風骨篇”。風骨,彰顯內容的堅韌本質;氣韻,反映文辭的感染力。

氣韻襯托風骨的勁健,風骨支撐氣韻的光華。風骨之氣度,莫過於觀照歲月的能量,中國古典詩詞對歲月的描寫是最具親和力的。

建安“三曹”之曹操慨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初唐王勃誦“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而盛唐王之渙則歌“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宋代李清照嘆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些人生,或莊或諧,或愛或恨,或疏或癡,它們在風骨之內,氣度之上,演繹出中國美學精神“蘊藉雋永”的意味。

南宋詞人蔣捷作《虞美人·聽雨》,用觀雨的心境將“少年、壯年、而今”和盤托出,突出了人生——這位高明工匠——雕刻出的歲月力量。歲月如雨,時光亦醉。

癡於“醉”的,莫過於“謫仙人”李白。他的《客中作》,以酒告慰時光。

李白酒入詩腸,狂歌“不知何處是他鄉”。幾百年後,蘇軾作答“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與時光對峙的人生中,詩詞是唯壹的安慰。這歲月的“沈著之致”積澱了風骨,凸顯了氣象。

風骨之韻味,莫過於古人對“物”的執著。劉勰言:“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古人寫物,其旨在“物我兩忘”。王國維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便是不起眼的花草,相對詩詞作者而言也仿佛具有“明心見性”的品質。

南宋詩人陸遊,晚年隱居山陰(今紹興)鄉村,寒冬中偶見梅花怒放,興之所致提筆作《蔔算子·詠梅》。他雖沒寫壹朵“梅”,沒著壹枝“花”,但讀後卻有幽咽的暗香撲鼻。

“物”的淡雅之外,亦有濃郁氣韻彌漫在詩詞世界。“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的牡丹如此;“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李賀的美酒如是,就連柳永的“別恨”也濃得化不開——“楊柳岸,曉風殘月”。

古人觀照“物”、珍視“物”的思想意度,是古人對“詩性”的自解,信手而出,奇崛有致。綜合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與西方哲學飽滿的邏輯思維相反,它始終帶著深深的隱秀色彩,內力雋秀,外顯圓融,這是中國哲學以“道”為核心的“言有盡意無窮”。

而最。

2.有關文化自信的名言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聃

2、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3、恃人不如自恃也。——先秦

4、自信是英雄的本質。——愛默生

5、最野蠻的是輕蔑自己。——蒙田

6、信心是命運的主宰。——海倫。凱勒

7、自信是成功的第壹秘決。——愛默生

8、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雨果

9、走妳的路,讓別人去說罷!——但丁

10、自信與自靠是堅強的柱石。——英國

11、恢xx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

12、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壹步。——愛因斯坦

13、沒有自尊心的人,即近於自卑。——莎士比亞

14、人有了堅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戰勝的。——貝蒂

15、無論如何,“流言”總不能嚇啞我的。——魯迅

16、信念!有信念的人經得起任何風暴。——奧維德

3.文化自信的名言

弘揚傳統文化的名言有哪些?

1.文化成就未來,遺產不容忘懷。

2.愛我中華,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3.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4.博覽五千年,塑造當代賢。

5.傳古今經典,樹當代風範。

6.學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財富。

7.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8.破壞古跡,就是破壞妳的未來。

9.弘揚傳統美德,繼承傳統文化。

10.培養中國魂,樹立中國心。

11.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

12.揚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13.先人神力絕技,鬼斧神工天姿。

14.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

15.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1.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壹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

2.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3.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 傳統文化的全稱是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

5. 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4.關於文化自信的名言警句

1、文化的價值在於它對人類品性的影響。

除非文化能使品性變為高尚、有力。文化的作用在於裨益人生,它的目標不是美,而是善。

(毛 姆) 2、文化不能從上向下壓,因為它應該是從下面高漲起來的。(裏 德) 3、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勝利。

(愛默生) 4、所謂文化,比起文明開化往往不過是掩蔽愚昧無知的壹層裱糊紙。(馬洛利) 5、有如語言之於批評家,望遠鏡之於天文學家,文化就是指壹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

(愛默生) 6、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邱吉爾) 7、任何壹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裏看來都可能是壹幅不同的圖景。

(雅各布.布克哈特) 8、大眾媒體提供的,不是流行的藝術,而是像食物壹樣要被消費的娛樂,然後忘記掉,再被新的菜式所替代。(奧 登) 9、新聞流行著,但它主要作為虛構流行。

生活是壹個世界,報紙上看到的生活是另外壹個世界。(切斯特頓) 10、做壹切力所能及的事,這是人;做壹切想做的事,這是神。

(拿破侖) 11、壹個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壹聲恥笑或壹個呵欠扼殺,可能被壹句嘲諷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權威人士皺壹下眉便郁郁而終。(查爾斯·布勞爾) 12、任何人都可能犯錯誤,但只有傻瓜才堅持錯誤。

(西塞羅) 13、鷹比人看得遠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識別東西遠勝於鷹。狗比人具有銳敏得多的嗅覺,但是它不能辨別在人看來是各種東西的特定標誌的氣味的百分之壹。

(恩格斯) 14、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壹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泰 勒) 15、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

(許思園) 16、人與文化是壹種***在關系,即人是有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存在離不開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離不開人的存在。(李金齊) 17、文化作為人最核心的內在因素,決定了人之所以為人,此人之所以非彼人。

占有文化、支配文化、創造文化的意識和能力,彰顯著人與人的根本差別。 18、文,錯畫也。

(許 慎) 19、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

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劉寶楠) 20、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 子) 21、凡禮始乎誦,成乎文,終乎悅極。

(荀 子) 22、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文王) 23、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劉 向) 24、智慧文化即哲學。 (西塞羅) 25、我今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壹切,意在指示人們,文化是極其實在的東西。

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壹切無所不包。(梁漱溟)。

5.文化自信的名言

弘揚傳統文化的名言有哪些?1.文化成就未來,遺產不容忘懷。

2.愛我中華,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3.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4.博覽五千年,塑造當代賢。5.傳古今經典,樹當代風範。

6.學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財富。7.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8.破壞古跡,就是破壞妳的未來。9.弘揚傳統美德,繼承傳統文化。

10.培養中國魂,樹立中國心。11.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

12.揚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13.先人神力絕技,鬼斧神工天姿。

14.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15.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1.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壹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2.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3.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4. 傳統文化的全稱是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

5. 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6.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詩歌

1、春節 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壹歲除, 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爭插新桃換舊符 總把) 2、中秋 《月下獨酌 》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3、重陽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4、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日賜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元宵節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7.詩經對中國文化自信產生了怎樣影響

《詩經》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詩經》作為我國的第壹部詩歌總集,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它對於中國後世的詩歌創作和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藝術創作的民族文化傳統。

《詩經》的創作奠定了中國詩歌創作的民族文化傳統,這個傳統就是: ( 1 )抒情詩的傳統。中國是壹個抒情詩最為發達的國度,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是以抒情詩為主的。

而正是《詩經》的編輯和成書,奠定了中國抒情詩創作的傳統,並確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 2 )群眾藝術的傳統。

中國的抒情詩創作具有普及性,是壹種群眾藝術,而這個傳統也是由《詩經》奠定的。《詩經》的創作隊伍相當廣泛,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地位的人,這影響了後世的詩歌創作的普及性和群眾性。

(3) 現實主義的傳統。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是直接面向現實的,是現實的世俗的藝術。

詩人面對現實生活,把詩歌作為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工具。而這也正是受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影響。

2 、《詩經》確立了中國詩歌創作和批評的藝術原則。 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和批評遵循著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風雅”和“比興”。

它們是後世詩人對由《詩經》以來形成的中國詩歌創作傳統的理論升華。 ( 1 )風雅。

風、雅本是按照音樂不同劃分開的《詩經》的壹種詩歌體裁,而《詩經》風詩和雅詩中體現出來壹種***同的藝術創作精神,也就是詩歌創作具有高尚的意義和嚴肅的情感內容。這種創作精神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影響尤為顯著,它引導詩人在情感抒發上尋求壹個健康向上的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

風雅因此成為後世詩人進行詩歌創作和批評時所遵守的藝術原則,成為反對形式主義文風的最好武器。如唐代陳子昂就以“風雅不作”來批評齊梁之時的詩風,而杜甫則以“別裁偽體親風雅”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

( 2 )比興。比興原本是《詩經》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而興則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此詞也”。

但是作為後世詩歌創作和批評原則的比興則是壹種表現健康思想的特殊藝術手段,要求詩歌不僅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還要達到托物以諷、比類切至的目的。它包含了兩個方面,壹方面是指詩歌須借助外物言情,另壹方面是指寄托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嚴肅。

3 、《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語言形式的基礎。 《詩經》的基本形式是四言體,這種四言詩的藝術形式壹直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樣式之壹。

而且《詩經》的四言體也是後世其他詩歌體裁發生之源,楚辭、漢賦、駢文以及五七言詩都受了《詩經》四言的極大影響。同時其遣詞造句、章法結構、節奏韻律也為後世詩歌奠定了基。

8.有關自信的詩歌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註釋

①珍饈:名貴的菜肴。

②垂釣坐溪上:傳說呂尚未遇周文王時,曾在溪(今陜西寶雞市東南)垂釣。

③乘舟夢日邊:傳說伊尹見湯以前,夢乘舟過日月之邊。合用這兩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無常,多出於偶然。

簡析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李白《行路難》***三首,蘅塘退士輯 選其壹。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壹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詩開頭寫“金樽美酒”、“玉盤珍饈”,給人壹個歡樂的宴會場面。接著寫“停 杯投箸”、“拔劍四顧”,又向讀者展現了作者感情波濤的沖擊。中間四句,既感嘆 “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難”四個短句,又表現了進退兩難和繼續追求的心理。最後兩句,寫自己理想總有壹天能夠實現。 全詩在高度傍徨與大量感嘆之後,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並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掛雲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