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人生三層樓-讀懂了弘壹法師李叔同,妳就讀懂了人生。

人生三層樓-讀懂了弘壹法師李叔同,妳就讀懂了人生。

01 訣別

1918年,壹個日本女人,尋遍杭州的廟宇,終於在壹座叫“虎跑”的寺廟裏,找到了自己的丈夫。兩人最後於西湖相見,各乘壹葉小舟,相對而望。

那時,他身著僧袍,法相莊嚴,昔日的翩翩公子早已遁入空門。

四目相對,她淚如雨下。

“叔同!”

“請叫我弘壹。”

“弘壹法師,請告訴我什麽是愛?”

“愛,就是慈悲。”

“慈悲對世人,何以獨傷我?”

面對責問,他沒有回答,只是默默轉身,決絕而去。

壹如當年佛陀拋妻棄子,視富貴如浮雲,為的只是去普度眾生。放下妳,非我薄情;與其用凡心愛壹人,不如用佛心愛天下人。他寧負壹人,不願負天下人。

日本女子叫做誠子,他的丈夫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號弘壹,此前他是著名的藝術大師,此後他是壹代高僧。

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有的只是弘壹法師。

02 半生繁華半世僧

李叔同出身天津名門, 據說,他降生之日,佛賜祥瑞,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好似賈寶玉,銜玉而生。壹開始,結局便已註定。

少年時, 他是個翩翩公子,走馬章臺,廝磨金粉,茶樓酒館消遣,風月場中寄情。

中年時, 他是個風流名士,琴棋書畫劍,詩歌茶酒花,樣樣精通。

文章: 他“二十文章驚海內”,集詩、詞、文學於壹身,創始中華輝煌文化之先河。

書法: 他“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

藝術: 他演話劇,畫油畫,還自己寫詞譜曲。他的《送別》至今流傳,成為經典名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同時,他還教書育人,先後培養出了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

他的前半生,烈火烹油,激情四射,沒有半分的浪費。後半生,他皈依佛門,壹念放下,萬般自在!

1918年,38歲的李叔同正式出家為僧。從此,他告別了風花雪月,以青燈古卷為伴。

他嚴守律宗戒律,堅持“過午不食”,每日只食二次,第壹次在上午六時,第二次是上午十壹時。他的飲食極為簡單,從不浪費,生活用品都是出家時的物件,二十六年來,未嘗更易。壹領衲衣,補釘二百二十四處,青灰相間,襤褸不堪。

同時他慈悲為懷,弘壹法師到學生豐子愷家,豐請法師就坐。法師先輕輕搖動藤椅,然後再慢慢坐下,每次都如此。豐問何故,法師答說:“這椅子裏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動,突然坐下去,要把他們壓死,所以先搖動壹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

徐悲鴻先生曾多次進山看望弘壹法師。壹次徐悲鴻先生突然發現山上已經枯死多年的樹枝,發出新嫩的綠芽,很納悶,便對法師說:“此樹發芽,是因為您,壹位高僧來到此山中,感動了這棵枯樹,它便起死回生。”弘壹法師說:“不是的,是我每天為它澆水,它才慢慢活起來的。”

還有壹次,徐悲鴻先生又去看望弘壹法師,他看見壹只猛獸在法師跟前走來走去,沒有傷人的意思,徐先生覺得很奇怪,便問:“此獸乃山上野生猛獸,為何在此不傷人?”法師說:“早先它被別人擒住,而我又把它放了,因此它不會傷害我。”

1942年10月,62歲的弘壹法師圓寂,留下“悲欣交集”四字,涅槃而去。

臨終時弘壹法師要求弟子在龕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壹斑。

最終,他鉛華洗盡,成為壹代高僧,以壹己之力,中興了趨於沒落的律宗,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壹代世祖。

他的壹生,就像俞平伯說的:“李先生的確做壹樣像壹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03 人生三層樓

弘壹法師死後,豐子愷通過對老師的回憶與思考,總結出人生的真諦——即“人生三層樓”。他說: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

第壹層, 是物質生活,就是衣食;

第二層, 是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

第三層, 是靈魂生活,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這樣的壹個三層樓。

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壹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母慈子孝,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壹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

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裏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托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界也很多,即所謂的‘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壹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

世界就不過這三種人。

在談及弘壹法師的時候,豐子愷說:弘壹法師的‘人生欲’非常之強!他的做人,壹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盡愛,安住在第壹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面的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凈土,破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

若以此標準審視世間凡夫俗子,不禁汗顏,真是“高處不勝寒”。

難怪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壹法師寺院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結束語:

謹以壹首《送別》來懷念永遠的弘壹法師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壹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